《成爲自己的勇氣》董潔喊兒子“爸爸”,張雨綺卻霸氣自稱“老孃”,她們是怎麼了?

董潔最近的話題度真是有些“高”了,帶兒子上綜藝,喊兒子“爸爸”,還和兒子親吻,拍婚紗照。董潔曾經在採訪中直言:希望兒子快點長大,就能夠保護她了。而董潔和前夫潘粵明的往事也被人扯出來當做笑料講。

再看張雨綺的“簡歷”,刀砍丈夫袁巴元,閃婚閃離,自稱“老孃”和粉絲隔空對罵……妥妥的大女主形象,而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裏又化身嫵媚小姐姐,真可謂是“百變女郎”本女郎了。

也許我們不瞭解他人的經歷,不可做過多臆測,但從心理學角度去解析,董潔是因爲極度缺愛,所以她把愛都壓在兒子身上,張雨綺卻不屑別人的愛,因爲她有足夠的愛都給了自己。任誰都看得出來,一個“自愛”的人,氣場是多麼強大。

自愛,自信,自尊,是一個人感受愛感受幸福的前提。不自愛,不自信,不自尊,是一個人不幸的根源。

無條件的愛自己,有條件的愛他人,就這樣簡單的道理,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學不會。讀《成爲自己的勇氣》,與高手對話,學會自愛,自信,自尊。

《成爲自己的勇氣》作者風墟是壹心理專欄作家,更通俗的說他是資深的心理諮詢師,讀這本書的感覺是,一位坐在你對面的老師在和你平等的對話,這位老師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存在的心理問題,並告訴你該怎麼去療愈。

讀這本書之前,我想提醒大家一下,《儒家修身九講》裏有段話說得好:“現代人在理解古代思想時,有時會不自覺地受實用、功利思想的影響,誤以爲古人的修身思想不切實際,而不知道是自己把古人的思想矮化甚至醜化了。”無論是儒家,道家,哲學,心理學,這些精神層面的內容其實萬變不離其宗,但對待精神心理上的相關的內容很多人容易抱有成見,覺得華而不實,不切實際不可行,那在學習這些內容的之前,一定首先要擺正心態,放下成見,才能夠真正的吸收它的精髓。

1、真正的自愛是什麼?

網絡上太多雞湯文把“原生家庭”的概念已經扭曲成了一個恐怖的代名詞,只要是心理問題,就都能和“原生家庭”扯上關係,這也是“原生家庭”的錯,那也是“原生家庭”的錯,“原生家庭”背了無數的鍋。

實際上,“原生家庭”也許對你是有過一定的影響,但是當你已成人,你能自己思考,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的時候,你所有的心理問題還全部歸罪於“原生家庭”,那就天理難容了。

言歸正傳,我們說“自愛”是什麼?我理解的自愛,就是在意自己的一切,並且接納自己的一切。

很多不自愛的人,往往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在他人的評判標準下活成一個自己討厭的樣子,他們往往想不起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忘記了自己是否過得舒坦。

別人的一句話就改變了你的決定,別人的一個表情就動搖了你的意志,別人一個眼神就讓你把想說的話都嚥了回去,這樣的你能感覺到活的舒坦嗎?

也許會有人說,“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好的啊,那麼你想想,多少次你是接受了別人所謂的“意見”而使得事情朝着你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了?總有人會有各種各樣的反駁,鑑於篇幅有限,本人口才欠佳,還是留給風墟(《成爲自己的勇氣》作者)來把你的反駁“駁回”吧!

那麼,我們再來說說不自愛的人,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究竟是什麼病?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1、害怕得罪人。我也經常有這種感受。明明滿腹牢騷卻不敢說出來,害怕領導責罵;明明不想做的事卻不得不做,害怕伴侶冷落;明明很介意卻不敢提,害怕和同事發生衝突。

2、自卑。自卑的人總是不由自主地去關注別人,關注的點就在別人對他有沒有不好的看法。自卑和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係。

3、敏感。敏感的人容易感知到他人的情感,通常有可能感知到的不一定是正確的,但他就是控制不了,容易多想,容易受傷。

4、習慣將自己和他人進行對比。“只有變得更強、更厲害、更完美,才能勝過別人”,如果你總是有這種要與他人攀比的心態,那麼你也很難去在意自己是否已經“累的喘不上氣”了,畢竟沒有最強只有更強,不停地攀比那就沒有止境了。

5、試圖成爲別人。這個屬性可能屬於“重症患者”。我們小的時候被父母拿來和“領居家孩子”比成績,我們長大了被拿來和“鄰居家老公”比工作,我們老了自己和“領居家大爺”比退休金,終其一生,我們都想活成“鄰居家”那位人物。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終其一生都活在這種幻想裏,一輩子都活在外界的評判標準裏——他們爲了成爲“別人”,而浪費了“自己”的一生。

6、不能接納自我。不能接納自我的人內心總感覺是空虛的,總是無法從自己的內心獲得支撐,而必須尋找外界的認同。

這6種病因並不是每一個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都有的,我們對號入座,然後努力去克服。怎麼去療愈“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這種病呢?

1、你必須記住,別人沒那麼在乎你,也沒那麼關心你。“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本質上是“過度自我關注”,實際上別人怎麼看你並不重要,而是你自己把別人的看法看的太重要,並將這種看法導致的後果看的太過嚴重。

2、於你而言,這個世界上,你自己纔是最重要的,別人和別人的看法都不重要。有些人看到這句話第一反應是“這也太自私了吧!”,這其實很可悲,大環境造就了我們的教育觀,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捨己爲人,卻從沒人教育我們首先要愛自己。太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幸福的原因也在於此。

3、把你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你明明受了委屈,卻還被人說“你能不能換位思考一下?”時,你有沒有想抽他的衝動?憑什麼我要委屈自己替你着想呢?

4、不要害怕得罪人。怕什麼,天塌不下來,你想說的想做的根本造成不了毀天滅地的傷害。但是不害怕得罪人並代表你要去刻意得罪人。

5、放棄“成爲更好的人”“努力變得更優秀”之類的幻想。 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就是被“功利”驅使着往前走的,你想要趕上它的節奏,就必須付出代價。可是,無論好的,壞的,都不重要,你想要的纔是最重要的。

成爲“你自己”,而不是成爲“優秀”或“卓越”,這纔是自我實現的真正含義。

以上5條是在治癒過程中必須要時刻謹記,並且內化成可以改變潛意識的精神信條,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它們才能夠對你起作用。

2、真正的自信是什麼?

說句可能讓你感覺很戳心的話,自信是源於對世界的認知,你的不自信其實是因爲你自己的無知。

自信的本質是正見,就是對事物正確的認知和見解,而不自信的根源在於不具備這種正見,所以不自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的。

  人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不具備正確的認知世界的智慧。

張雨綺的氣場就源於她的自信,從《乘風破浪的姐姐》裏張雨綺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她的確有一套自己認知世界的理念。

知道了不自信的根源,我們便找到了建立自信的方法。自信從建立“三觀”開始,一個人從外界吸收知識和理論,並不斷推翻再重建,再推翻再重建,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最後形成穩固的“三觀”,這時候你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認知世界的方法,自己能夠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無所謂的,然後你的自信也就隨之建立起來了。

那麼怎樣建立自己的三觀,擁有“正見”呢?

風墟給我們的答案是“讀書和思考”。一個人的閱歷,來源於自己走過的路,經過的事情,還有讀過的書。閱歷是幫助一個人建立“正見”的基礎。

系統化地讀書,無論你選擇的是哪一個學科,只要你深入地去挖掘,系統化地去思考,在這個學科裏你總能找到認知這個世界的切入點。

自信的人對事物都有着自己的一整套清晰分明的觀點,並且有着嚴密的邏輯來支撐他的觀點,自信的人不懼反駁,因爲即使你提出異議,他也能有條不紊地駁回去。而不自信的人總是表達事情含混不清,即便是表達了一個有些傾向的觀點也沒有底氣,因爲他沒有嚴密的邏輯來支撐他的觀點。

對事物有自己的認知,並且有足夠的邏輯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一切都仰仗於一個人的知識體系,或者說“三觀”。

而那些無知卻又“自信”的人,只能說是盲目自大而已。

結束語

《成爲自己的勇氣》是我讀過的最通俗的心理學書籍,因爲作者風墟在寫書的時候,並沒有把自己當成是一名心理學家,只當自己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他也沒有把正在讀書的我們當成是讀者,而是把我們都當成是在他的心理諮詢室裏坐在他對面的患者。

所以《成爲自己的勇氣》裏沒有任何枯燥乏味的名詞和定義,有的只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對你的諄諄善誘。

《成爲自己的勇氣》從一個人爲何感覺不幸福講起,講到怎樣解決“越努力越焦慮”的狀態、情緒管理怎麼做、討好型人格怎麼改變、拖延症怎麼治、安全感怎麼獲得、怎樣成爲真實的自己、如何建立自信、如何建立健全的人格……幾乎涵蓋了一個人最常遇到的所有心理問題。這本書是作者風墟的良心之作,他在努力幫助大家建立自愛、自信、自尊的自我。

如果說讓我只選擇一本心理學讀物,我不選擇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也不選擇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我選擇風墟的《成爲自己的勇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