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型、雙循環、去槓桿......你不得不知道的2021 01 2021中國GDP能增長多少? 02 是“V型”還是“K型”復甦? 03 “大循環”和“雙循環”格局 04 大膽的改革、悄悄的改變

  2020就這樣在狼狽中落幕了,面臨2021大家總有一種微妙的心情,期待又惶恐。

那2021究竟是觸底反彈還是持續墜落?今天我們就盤點了各類“熱詞”,就大家關係的問題展開討論。

01

2021中國GDP能增長多少?

  新湖財富投資研究院發表的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中稱,預計2021全年GDP增長8.8%左右。

  國內12家券商對2021年GDP增速的也進行了預測,均值爲9.13%。

  最高的西部證券給出了11.00%的數字,而東方證券則保守地給出了8.20%的最低預期。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預估2021年中國GDP增速將落在3.5%-4.5%之間。

  可以說是,那究竟應該信誰說的?

其實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今天,GDP早就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而是要放眼國際經濟環境。

  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4%,國際經濟學家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約到達5.2%。

  根據2020年國際上發生的各類大事件,我們總結出幾點主要的影響因素:

  1)利好消息:

  第一,根據官方發佈的2021年上半年即將普及和投放疫苗的消息,全球疫情很可能在年中前後出現拐點。

  第二,RCEP的簽訂,東盟新興市場的發展以及貿易協定,東盟國家經濟復甦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中國也可也連同東亞市場,加速經濟回溫。

  2)不利影響:

  英國正式脫歐,歐洲的整體經濟將受到重大影響,歐元區上半年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歐洲的經濟復甦放緩。

  3)不確定因素:

  拜登執政後,中美經貿摩擦雖然會趨於緩和,但只是階段性策略。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國無論是誰執政,制華的目標都不會變,只是策略不同而已。所以,在這裏將中美關係列爲不確定因素。

02

是“V型”還是“K型”復甦?

最先提出來的其實是“V型復甦”。美國在疫情期間,特朗普政府爲了重建經濟,推出了財務寬鬆措施,救助美國個人、學校和企業。

  特朗普在面對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訪問時,提出了美國正走向“V型復甦”,表示經濟將會觸底反彈,回到輝煌時期。

當然,“V型復甦”大家是沒看到,但經濟學家卻開始預估起疫情後可能會出現但另一條復甦曲線,那就是“K形復甦”

 “K形復甦”說到底就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因爲疫情對美國富人和窮人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富人迅速從疫情的經濟影響中恢復過來, 股票房子在放水降息中還漲了,工作受疫情影響也不大,即K的上升趨勢;而窮人則會陷入長期的經濟困境,即K的下降趨勢

  其實不僅是隻有美國會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能多少看出K型的軌跡。

  疫情過後,一個羣體能很快從疫情的財產損失中恢復過來,並使資產升價。然而那些低收入者,則在裁員中首當其衝,可能又要面臨數年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將K型放到整個行業中看,跌時一起跌,反彈時,一部分行業向上,另一部分卻無動於衷,甚至繼續下行。比如:

  股市上行,經濟卻下行;

  消費數據增長、就業率卻下降;

  房價不斷攀升、房租收入下降;

  物價越來越高、奢飾品店卻大排長龍;

03

“大循環”和“雙循環”格局

  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在今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會議通過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規劃中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可以理解爲字面的意思,國內內需循環不要停,等雪球滾大了,帶着其他國家一起玩。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當然不是說回到計劃經濟、閉關鎖國的時期。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而所謂經濟“雙循環”是指將國內與國際經濟發展有機的聯繫,達到資源和市場互換的平衡關係。在這一點上,中國已經有了很多實踐,一帶一路和RCEP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雙循環。

無論大循環還是雙循環,都是依託於中國具備的一個巨大優勢,那就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這個市場涵蓋了勞動力、消費、產業、創新、金融、物流、房地產等各類市場。

  既包括商品市場和服務市場,也包括要素市場;既涉及實體經濟,也涉及虛擬經濟。

超大規模市場並不僅僅以某些市場達到世界最大規模來衡量,更爲重要的是強調全國統一的市場,以及對全球市場能夠產生重大影響。

  可以說,像中國這樣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全世界只有一個,這對“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家雙循環”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04

大膽的改革、悄悄的改變

  如果仔細去觀察中國近些年國內的宏觀調控、國際外交關係上採取的政策措施,你就會發現這其中既有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有潤物細無聲的改變。

  1)“去槓桿週期”,落後產業直接連根拔起

  “降槓桿”“去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銀行高槓杆放貸”等等,嚴格來說國家從2012年就開啓了去槓桿週期。但各種不確定因素、黑天鵝事件,導致“去槓桿週期”越來越長。

  然後銀行體系內資金氾濫,繼而將投資壓力轉嫁到非金融機構。而非銀機構拿到資金,只能加大槓桿,導致債券資產在市場上遭瘋搶,收益率更是一路下行。

直到2017年,國家開始對金融去槓桿開啓強監管,行業內也有“三年去槓桿週期”說法。

  如今三年過去,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去槓桿”在逐漸的深入,比如:銀行不良資產控制、催收行業的興起、包括今年的P2P產品清零、螞蟻集團上市的突然叫停等等,都是“去槓桿週期”見底的重要技術性指標。

2)國際話語權的建立,外交天團現在不客套了,不帶一個髒字的懟你不重樣

近年來中國國際影響力在全球的快速提升引發一些西方國家的焦慮,於是就使上了“雙標”、“貼標籤”、“傳播偏見”等等手段。

  其實這次的疫情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中國的抗疫成果世界各國都有目共睹。而且這次的疫情與以往公共衛生危機相比,討論已經涉及到了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社會等其他領域,引發了關於世界秩序和國家治理的大範圍討論。

所以在這個時候去樹立中國的外交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是一個極好的機會。這也對今後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努力去打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營商環境

  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表示,中國營商環境指數位列全球第31位,比2019年提升15位。

比如國家最近對阿里、騰訊的罰款,可以看出各行業對壟斷現象的強監管已開啓,做了這麼多,爲的就是要打造一個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讓中小企業有更多的機會。

  不斷完善產業鏈,保證企業從研發設計、生產到銷售上下游整體流程更加便利、高效。

  建立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等,推進外商投資環境的法治化發展,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平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