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賺到1個小目標,明白了3件事

大家好,有種儀式感叫做“一年一度一回顧”。

2020年馬上翻篇了,今年過得前所未有的快,以至於我回頭盤點時,突然有點兒恍若隔世的感覺。

這一年,我想得更多了,糾結得更多了,焦慮得更多了,也收穫得更多了。

想想也挺有意思,我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從去年到今年似乎潛移默化地偷偷改變。

尤其在回頭看時,會發現一路走來的軌跡,其實與自己的認知變化息息相關。

01

隱形價值

先說點兒俗氣的吧。

今年在收入上的變化比較大,嗯,賺到1個小目標,但這並不是指數量上有多驚人,而是收入結構上:

我將工資變成了年收入的一部分零頭。

完成了兩年前的小目標。

談不上有多興奮,因爲到了一定階段,收入上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期的。

李嘉誠有句話,他說賺第一個1000萬時要比賺第一個100萬簡單容易得多。不僅是本金的作用,而是當你基本掌握了財富規律、方法技能後,相比從0到1,後續從1到10會更駕輕就熟一些。

今年在過程中,我有兩個特別深的感觸:

1、隱形價值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要多做順便賺錢的事。

大概2017年時,那時我剛寫作不久聽了一位KOL介紹“靠自媒體年入百萬”的經驗,介紹自己做公衆號的流程、定位、寫作方法等,文末他介紹推廣自己的新媒體課時,不斷強調“賺錢輕鬆”:他去年接了200多個廣告,很輕鬆就上百萬了。

確實,廣告是自媒體行業的核心收入。

但恰恰因爲如此,其實今年初我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拓展其他收入模式,降低廣告在副業收入中的比例。還算幸運地,今年新增了幾項渠道,同時開始與企業合作,當做新嘗試吧。

收入模式,遠重於收入數字。

劉潤老師有篇文章的標題是“以賺錢爲目的,一輩子賺不了大錢。”如果早期我看到,可能會嗤之以鼻是雞湯。

但如今,我必須承認這話有道理。

這兩年,我看着一些原本做得不錯的KOL過度急於變現,內容反而越做越差,甚至原創也不寫了只剩轉載;也看到不少小夥伴的板塊不斷拓展,自媒體生態做得豐富多彩,忍不住讓人對他充滿期待。

說白了,是對隱形價值的態度不同。

錢只是衡量價值的一個結果,而且不是最重要的結果。

這種典型的顯性價值,如果太過在意,難免會選最容易的路走,忽視了未來的空間。用尼采的話說:“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 。”

儘量少做單純用時間換錢、用資源換錢的事,多做順便賺錢的事,你會得到更多

畢竟,顯性價值影響此刻,隱性價值影響將來。

02

槓桿效應

今年我出了第一本書,非常感激大家的捧場,上市後不僅很快躋身同類型新書TOP3,而且被臺灣多家出版公司競價版權,最終以一個很不錯的價格出售了臺灣地區的圖書版權。

實際上出書賺不了多少錢,但爲什麼很多作者還是希望能有一本自己的作品?

不僅是情懷,更是因爲它可以做爲背書和槓桿,翹起其他可能性。

我們都知道要讓財富加速增長,需要一定的槓桿加持。而生活中,槓桿思維也是拉開彼此距離的關鍵因素。

比如時間槓桿化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你每天上班8小時,不管你是按部就班地幹活還是摸魚划水,本質都是將時間出售給公司換錢。但假如你把本領長在自己身上,或者做了對自己未來有幫助的事,等於在同一份時間裏,做了2-3份事情。

成長速度要比別人快得多。

比如能力槓桿化。

自媒體就是個典型例子。寫公衆號的人裏,不少人有本職工作,可能是程序員、設計師、教師等等。

隨着互聯網的傳播,一方面,他們的能力和知識被越來越多人看到,比方說原來可能只有1個人看到,現在有1萬人看到。另一方面,它們吸引來了許多合作機會,將雪球沿着長長的坡越滾越大。

爲什麼我始終認爲寫作最重要的底層能力之一?

因爲它具有槓桿效應。

能最大程度地撬動你的某項能力,儘可能地讓更多人看到你的知識能力。

從而偷偷加速你的前進腳步。

03

少找藉口

真的,藉口多了,人就廢了。

就算是客觀因素不利,你也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整天找了一堆理由然後心安理得地縱容自己。

我本職是IT產品狗,之所以這幾年在工作不算太閒的情況下持續寫作,或許與我不太會給自己找藉口的習慣密切相關。

說個小事吧。

我寫作其實有個缺點,就是錯別字、漏字、多字現象比較嚴重。早期沒少被讀者指出bug,當然,我可以說我一個人兼職碼字精力有限啊,沒空找錯別字啊,沒人幫我檢查啊,理由隨手一抓一大把。

這理由成立嗎?

成立。

有用嗎?

半點用沒有。

只會讓我的文章裏繼續一堆錯別字。

後來我就找了小助理,幫我排版時做兩輪檢查。就這樣一點點地減少了錯別字。

這只是一件極其微小的事情,而日常中,太多人喜歡給自己找形形色色的藉口,導致被它們套牢在原地。

我上班很累,下班和週末只想休息;

我太忙了,沒精力再做什麼;

我能做啊,只是我不想做而已;

……

藉口是製造失敗的根源。

習慣於藉口後,你做任何事情都會用藉口把它合理化,怎麼舒服怎麼來,人就這麼一點點地廢掉了。

04

要事第一

我不是有個問答專欄“臨の叨叨”麼,經常收到一類問題:“我明年畢業了,今年這種經濟環境是不是很影響就業啊?”、“美國換總統後,和我國的關係會改善嗎?”

然而這些事,真的和你有關係嗎?

這學期你成績怎麼樣?工作找到了嗎?今年加薪了嗎?有多掙錢嗎?……把時間精力花在自己身上不是更好麼?

你的注意力在哪裏,你的收穫就在哪裏。

這年頭信息爆炸,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信息充斥着我們的眼球,讓人容易迷失其中,以爲整天關注一些高大上的問題就等於跟上世界腳步。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書中,其中一個習慣就是:要事第一。

遺憾的是,很多人壓根沒啥要事,或是把要事丟一邊,注意力全部放在八竿子打不着關係的事情上。

久而久之,不僅一事無成而且越過越迷茫。

你連什麼事情是重要的都不明白,目標都沒有,就像一艘不知道開往何處的小船,自然怎麼行駛都看不到方向。

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假如你發現自己沒什麼要事,請先思考下未來3年你想得到什麼、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答案或許就浮出水面了。

05

去年我在寫全年覆盤時,最後說了一句:“很慶幸,我今年比去年過得又好了一點。”

今年很開心我依然可以說這句話。是的,我今年又比去年變得更好了一些

李笑來說過:“三個月就是一年,七年就是一生”。

把每3個月都過好,一年總不至於太差;把每一年都過好,7年可能就真換了個人生。

哪怕不是多耀眼奪目的進步,但人麼,不就是在這一天天、一年年的變化中,慢慢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不尋常的2020年,感謝自己的付出,也感恩你們的陪伴。

2021年,讓我們繼續一起加油吧,記得要對未來充滿期待哦。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