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洋蔥法管娃——小型家長會啓示(2)

家校溝通一定是助力孩子成長過程的必要抓手。找準合適的機會,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溝通的過程中找到學生學習的閃光點或者是薄弱點,有針對性的望、聞、問、切,和家長共同助力孩子求學路、成長路。

第三學月考試剛剛結束,針對過去一個月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的挑選部分孩子,與家長面對面溝通交流,我個人認爲很有必要。

提前與這部分孩子溝通,跟家長協商,時間就定爲今天上午,依然是小範圍,計劃與10個孩子的家長聊聊孩子近一個月來的方方面面的情況。

我的小型家長會提綱依然遵循少而精、因材施教、有針對性。遵循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變化,讓老師洞悉孩子回家後的所作所爲。(若有個別特殊的,可以從家長那瞭解小學階段孩子的情況)

家長們是陸陸續續到達的,跟流水席一樣。這樣正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針對每一個孩爸孩媽(其實來的媽媽更多一些,還有兩個奶奶一個爺爺,爸爸們不約而同都選擇迴避了)全方位的有針對性的聊孩子的近況,聊孩子的過去,聊孩子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其潛力。

也就是在跟家長的聊天中,我愈發明確,不止是我這個當家長的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有太多的焦慮,幾乎已經成長所有家長的共同心病。

特別有代表性的是靜媽媽、訊媽媽和欣奶奶的一番話,驚人的相似!老師呀,他/她一回家我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她,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你看現在爸爸媽媽掙錢這麼的難,你不好好學習,未來可怎麼養活自己?說的多了人家都聽不進去了,甚至還嫌我煩,氣得我甚至都動過手,鬧的關係更僵了………

唉,可憐天下父母(爺奶)心!

其實,上邊的這番教育子女的話,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曾多次在孩子面前以不同的版本來說教過。有的爸媽會說得感動了自己,卻獨獨感動不了自家孩子。

悲夫!

其實仔細深究一下就會發現,爸媽這樣類似的說教太形而上,太大、太寬泛、太空洞了。缺少細而精的、可操作性較強的抓手,孩子聽完你的一番說辭,依然不知道怎樣去做,方向在哪裏,如何去落實,聽的次數多了自然嫌囉嗦嫌煩。

恰好聽到美國諮詢大師、暢銷書作家丹尼爾·伯勒斯和 約翰·戴維·曼合著的一本叫做《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的書,其中的一段話。起了我的注意。的放在今天這個家長會的情景下,家長們溝通蠻合適的——

當家長們對自己的孩子容易貼標籤,或者看法固化、視覺窄化時,要麼眼中的孩子沒有一點優點,要麼見到孩子就是大段大段的反覆重複性的囉嗦。作者推薦了一個工具給大家,叫作剝洋蔥法

剝洋蔥法,就是當你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不要着急上手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要去剝這個皮,問實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看到了下一層,再問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能不能夠再解決一層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家長想讓孩子變成心目中的理想樣子或者鄰居家的孩子,成爲學霸、學神等,這是一個大目標。不能天天的只盯着個大目標,在孩子面前唐僧唸經一樣的絮絮叨叨。得弄清楚自家孩子目前離這個目標距離有多遠。然後把這個大目標劃分成小目標,更小目標更更小的目標………一直到即刻就能實現的微小目標。這樣容易讓孩子嚐到甜頭、得到鼓勵,接下來才能聽得進去大人的說教。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成績不好(這是很多人都關注的話題)大量的家長根本不剝洋蔥,大量的家長說,成績不好,直接報班,多簡單。數學不好報數學,語文不好報語文,就這麼簡單。

報個班就能包治百病嗎?

如果家長能夠好好地剝一下這個洋蔥,去思考:爲什麼成績不好,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多大,是不是成績不好就不行了,未來就一片慘淡了……一點點剝,剝到最後很有可能是親子關係,很有可能是你們家的家庭氛圍,或者這個孩子可能有別的特長,能夠幹別的事,都有可能。

很遺憾,不少家長直接開啓指責囉嗦模式、一邊倒靠老師模式、報班模式。第一時間衝上去先解決問題,根本不去思考這個問題背後到底是什麼東西。以爲這就是愛孩子的表現,殊不知,這種愛真的會把孩子愛壞的。

先不說親子關係(這是經年累月慢慢經營的),孩子成績讓家長/老師不太滿意,有可能是這個孩子的某個知識點不牢,導致他後來一系列東西學不會。如果真的能夠剝到那個知識點上,把那個東西補上就好了。但是我們(包括家長和老師)就用題海戰術,讓孩子不斷地在那兒刷、刷、刷,刷題刷不停,甚至罵他,結果,孩子慢慢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

得不償失呀!

慢慢的我們會悲哀的發現,整個家庭或者整個班級都跟着一塊兒變得更累!

所以用撥洋蔥法管自己的娃兒,管教室裏邊的娃兒,應該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值得家長和老師去嘗試的管理方法。

畢竟,誰也不想帶孩子越帶越累,效果越來越差。高人支的招,何不拿過來,理論結合實踐嘗試嘗試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