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年輪學堂:四海爲家的人恰恰沒有家

村上春樹說,我一直以爲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這句話確實讀起來很值得品味啊,人的確似乎都是在突然之間就長大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髮絲變白,身邊的親人逐漸離開,而面對這一切自己又無能爲力,這時候纔會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這個過程到來的時間有先有後,所以有的人可能活到很老依然天真的像個孩子,但有些人年紀尚小,但已經被迫長大了。

我們今天說的就是這樣一個被迫長大的小女孩,她是一個猶太人,她的名字叫做艾斯苔爾,她人生的命運異常地悲慘,她從一出生就和母親一起四處流浪,只是因爲她們是猶太人這個身份。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猶太人這個身份被很多國家歧視和驅趕,她和媽媽從法國逃亡到意大利,又從意大利逃到加拿大,再從加拿大逃往英國,最後抵達猶太人心中的聖城耶路撒冷。

他們流亡的路上遭遇了無數折磨,隨着戰爭、飢餓、疾病不斷襲來,在流亡途中,小女孩艾斯苔爾逐漸失去了很多親人,當她擡頭仰望星空的時候,發現自己就像孤獨的星星一樣在陌生的土地上流浪。

這段旅程也讓這個小女孩在突然之間,發現自己真正長大了,生命的種種離亂和痛苦開始向她侵襲,她感到自己很無力,但又不得不繼續向前。

這個故事曾經打動了西方世界的無數讀者,喚起了大家對於猶太人的同情,更喚起了人們對於停止戰爭、追尋和平的渴望,但是寫出這個故事的作家卻不是猶太人,他自稱是一位國際公民,他說自己是懷着國際人道主義者的立場來描寫這個故事。

他就是法國著名作家勒克萊齊奧,這個故事就是他在上個世紀出版的經典小說《流浪的星星》,勒克萊齊奧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也是現今法國的文壇領袖,與莫迪亞諾、佩雷克並稱爲“法蘭西三傑”,曾經在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嘉獎他的這種國際公民視角寫作。

描寫猶太人,描寫二戰,描寫集中營的文字作品並不少見,但是勒克萊齊奧的《流浪的星星》這本書很特殊,因爲他不僅僅在描寫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面,更側重於寫出時代大背景下的每個細小生命個體的真實遭遇,來展現猶太人生存現狀的更多細節,展示一個普通人,一個弱者,他的希望、等待和絕望。

故事的主人公艾絲苔兒和母親一起逃亡的時候才13歲,當時她所在的村莊成了意大利人管轄下的猶太人聚居區,在二戰期間,做一個猶太人意味着恥辱,意味着恐懼和翻山越嶺的逃亡。

他們一路躲避戰火,狼狽地逃亡不同的國家和城市。

但是勒克萊齊奧很少在書裏提到所謂逃亡,而是用了另一個詞來代替,那就是流浪。

我們可以仔細琢磨下這兩個詞,逃亡和流浪。逃亡顯得更加沉重和壓力感緊張感,但是流浪就不一樣了,流浪更像是一個13歲孩子的內心感受,一種浪漫主義的意境和氣質,因爲無論外面的環境多麼兇險,小女孩的內心是純潔的,她渴望自由,因此在戰爭的大背景下,這個流浪的孩子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希望,就像電影辛德勒名單裏,在所有一片黑白色的世界裏,那個穿着紅色裙子的小女孩。

在這本書裏我們能看到戰爭年代,人們逃亡流浪的觸目驚心的畫面。比如書裏寫道“男人走在前面,後面跟着女人、老人和孩子,在熾熱的太陽下,人們形成了一長條灰黑色的隊伍,彷彿葬禮的場景”。

戰爭結束後,艾斯苔爾決定和母親一起出發去尋找傳說中的自己的家園,當時剛剛建國不久的以色列,成爲了她們的目標。

但是所謂的聖地並沒有給她帶來期許的和平,因爲以色列建國後至今仍然頻發戰亂,自己的家園建立了,同時也意味着別人的家園在喪失。

她到達耶路撒冷後發現了另一個女孩,萘瑪,戲劇性的是,萘瑪也在流浪,她在去往難民營的途中,因爲她是一個阿拉伯女孩兒。

書裏是這樣描寫她們的相遇的:

突然,從隊伍中脫出了一個很年輕的女孩子。她向艾斯苔爾走過來。她的臉蒼白憔悴,裙子上佈滿了灰塵。艾斯苔爾看到她的皮帶和鞋子都已經壞了。年輕的女孩子走近她,一直捱到她的身邊。她的眼睛裏有種奇怪的光芒在閃耀,但是她沒有說話,也沒有提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她就這麼一動不動地站在艾斯苔爾面前,將手擱在她的臂上。接着,她從衣袋裏拿出一本沒有寫過字的黑皮本子,在第一頁的右上方,她寫下了她的名字,用的是大寫字母:萘瑪,然後她把本子和筆遞給艾斯苔爾,讓她也寫下自己的名字……但是艾斯苔爾從此再也無法從腦中抹去萘瑪的那張臉,她的目光,她那擱在她的臂上的手,還有她把本子遞給她時那種緩緩的,凝重的手勢。

這兩個女孩相遇的時間很短,來不及多說幾句話,但在彼此的心裏,她們成了好朋友,儘管只知道對方的姓名。但因爲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阿拉伯人,從此天涯遠隔,再也沒有見過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建國了,但是阿拉伯人的命運就開始變得悲慘起來,她們和艾斯苔爾一樣開始了常年的逃亡和恐懼。對於這個現實,艾斯苔爾內心充滿着絕望,她甚至感慨道,也許耶路撒冷並不存在?因爲無數的猶太人,夜以繼日的趕往耶路撒冷,但到了才發現,這裏依然充滿硝煙,紛爭不斷。

在這樣絕望的處境裏,人的命運似乎是無藥可解的,愛情友情和親情所有最具溫柔的情感,都成了戰爭的犧牲品。艾斯苔爾常常說“有一個安定的家多好啊,哪怕在阿隆港的山洞獨身一夜也是美妙無比。”在安定的居所,艾斯苔爾就可以安靜滴欣賞四周的風景,可以聽馬里奧的吹哨聲,可以讓男朋友特里斯當靠在胸前讓他聽自己的心跳聲,可以感受母親的關愛,可以不再看到她孩子般的無奈哭泣。

讀完這本書,我們真的會爲主人公的命運揪心,親人的離去,好友的離去,使得流浪中的艾斯苔爾如星星般渺小。如果沒有戰爭,沒有流浪,艾斯苔爾可以享受更多的美好時光,更多的猶太人可以不必以他鄉爲故鄉。

這就是勒克萊齊奧作爲一名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文關懷和人性觀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