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之術——如何對企業估值

這是一篇《價值投資實戰手冊》第二部分的讀書筆記,因爲唐書房後來還有答疑和留言,比書裏內容更加豐富,這次讀書筆記主要以唐書房關於估值法的系列文章及答疑爲主,更像是一個書摘。

老唐的估值法簡單說,對於符合三大前提的企業,一律以無風險收益率的倒數作爲三年後合理估值的市盈率水平。

對於部分淨利潤含現金量低於100%,但其他方面都符合的企業,對淨利潤予以折扣處理。體現在速算中就是取稍低的市盈率,即1*80%*25=1*20.

三年後合理估值的50%就是理想買點

當年市盈率超過50倍,或市值超過三年後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就是賣點,以先到者爲準

期間波動不關我事,呆坐不動。

整個估值體系只有一個未知數:預計該企業三年後的淨利潤

這是結論,來龍去脈老唐也幫我們梳理清楚了,主要在系列四篇。

第一篇:【重磅】簡單粗暴,老唐一次說透格雷厄姆投資體系。該篇屬於追本溯源,從祖師爺的估值法開始說起。

股票作爲整體具有明顯向上的動力,根本原因有三:一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公司將未分配利潤用於穩定的再投資,以及通貨膨脹。

股票除股價以外,還有一個與股價不完全同步的“內在價值”。內在價值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大致等於公司作爲非上市公司出售給私人產業投資者的價格。

市場先生代表市場參與者羣體永遠不變的人性:貪婪和恐懼交替而來。市場先生只爲你服務卻不能指導你,對你有用的是他的錢包,而不是他的智慧。

如果他在某一天表現得特別愚蠢,你有權選擇忽視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響,那將是一場災難。

偉大的《證券分析》三大原則:股票是企業部分所有權的憑證;無情地利用市場先生的報價;堅持買入時的安全邊際原則。這三大原則是股票投資的基石,自己在投資股票時,要問問自己,有沒有偏離這三大原則。

第二篇【萬字長文】一文釐清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體系分叉的心路歷程。

巴菲特清楚地知道投資的底層邏輯和未來必將到來的財富規模,什麼纔是投資的底層邏輯,老唐幾本書和唐書房每篇文章苦口婆心念叨的就是投資的底層邏輯。弄懂了投資的底層邏輯,你也會知道自己必將富有,只是還需要你一邊享受生活,一邊等待它的來臨。

要收益率還是要收益額,看施洛斯和巴菲特就行了,我也面臨着收益率和收益額的困惑,問問自己想成爲哪種人。

格雷厄姆體系或許可以讓收益率很高,但卻會讓自己生活的很狼狽,而且可管理資金規模受限,財富總值會大大縮小。

老唐說,投資人不是指導老虎伍茲打高爾夫的人,我只負責給他鼓掌

第三篇:【重磅】從格雷厄姆體系分叉後的巴菲特選股祕訣。

巴菲特的進化主要體現在對格雷厄姆的“股權代表企業的一部分”原則做了細微調整:從股權代表企業(現有資產所有權)的一部分,調整爲“股權代表企業(未來收益索取權)的一部分。

進化的核心標誌,是開始擺脫對賬面資產的關注,轉而尋找”經濟商譽“——代表沒有被記錄在一家公司財務報表資產科目裏,但卻實實在在能夠爲企業帶來利潤的隱藏資產。

經濟商譽藏在哪裏,巴菲特說,我選擇的公司都是淨資產回報率超過20%的企業。

ROE就像路標,指引我們去發現那些具備高經濟商譽和低有形資產的企業。ROE指標實際上需要我們倒過來看:看到高ROE,要去思考這家公司有什麼資產沒有記錄在賬面上?看到低ROE,要去思考這家公司的什麼資產已經損毀,卻還沒有從賬面上抹去?

在格雷厄姆投資體系三大原則基礎上,新增一條能力圈原則,將自己對企業估值和投資決策限定於自己能夠理解的企業。巴菲特和芒格永遠等待自己看得懂的企業出現明顯低估和明顯高估纔出手。

股市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從來不會因爲你沒有行動而懲罰你,你有絕對權力等到你最有把握的時候再出手擊球。

所謂看得懂,簡單說就是能夠理解高ROE企業的生意模式和經濟商譽的可持續性。1.這家公司銷售什麼商品或服務獲取利潤?2.它的客戶爲何從它這裏購買,而不選其他機構的商品或者服務?3.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爲什麼其他資本沒有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商品或服務,搶佔它的市場份額或利潤空間?

這三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找”公司究竟靠什麼阻擋競爭對手“,即公司的護城河。同時還有4.假設同行挾巨資,或者其他產業巨頭挾巨資參與競爭,該公司能否抱住乃至繼續擴張自己的市場份額?

能力圈原則的核心不在於投資者懂多少企業,而在於如果無法確定自己能夠理解該企業,就堅決不去投資,哪怕爲此將所有企業排除在外。

其實老唐有擇時能力,但擇時終歸是【把事情做對】,因爲這個東西的確定性難以證明,老唐放棄【把事情做對】,而【只做對的事情】,這足以證明老唐的卓識可見一斑。

老唐一再提醒不要關心成本,市場不會因爲你1毛買的或100元買的而發生任何變化。如果你的買賣決策會因爲買入成本而發生改變的話,除了說明你善於自我欺騙之外,不會有任何用處。

第四篇:【解密】不談玄之又玄的“道”,老唐一文說清估值“術”

自由現金流,指從企業通過經營活動獲取的現金裏,減去爲了維持生意運轉必須進行的資本投入,餘下的那部分現金。理論上,可以將企業未來每年的自由現金流,按照某折現率逐筆折現到今天,所有年份現金流的折現值加總,便是該企業的價值。

這老唐看來,自由現金流折現法其實只是一種思考方法,它是篩選投資者能夠理解的、產生大量自由現金的高確定性企業的工具。

通過這個思路,我們可以去尋找和甄別那些可以持續產生現金利潤,且未來不依賴大量增量資本投入也可持續產生現金利潤,又屬於我們能夠理解的企業。至於精確計算的公式,建議還是忘了它吧。

投資者就是隨時將自己有意向的資產擺上天平,用手頭現有的資產去參與比較,然後選擇投資收益率明顯較高的那種持有就可以了。

投資者只是在”遇到“所持資產被市場明顯高估時,換入其他資產罷了。會遇到嗎?一定會。何時遇到?沒人知道。

估值就這麼簡單,只是一個比較,比較不同資產之間的盈利能力。我們只是知道,與其他機會比起來,這些機會稍微好那麼一些。——這就是估值的全部。

估值出來之後,是不是就等待三年或更短時間內翻倍然後賣出呢?不是,別忘了,投資者應該用長期乃至永恆的視角看待投資。

買入後,老唐做的事情,就是每年(或有重大事件發生時)繼續按照簡化估值法對持有企業估值,然後與手邊潛在的各種投資品種——不僅包括已持有企業、新涉及企業,也包括指數基金及債券、貨基、理財等類現金資產——進行收益率比較。

如果無法看出某品種收益率明顯更高,則持有不動;反之,則調換——若調換品種如果恰好是債券、貨基、理財等類現金資產,看上去就像是日常我們所說的減倉賣出。

任何持股,只有一個結局,被其他更高收益率的投資對象替代。而替代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價格上漲導致的收益率下降後被替換,一種是有證據證明之前的估值有錯誤而導致被替換。就這麼持續,直到永遠。

如果準備走深入研究企業的道路,那麼就還需要面對一個難題:如何看懂企業?

看懂企業需要我們針對一個一個行業,一個一個企業去逐個學習,它是投資者一生學無止境的課題,也是投資道路上最大的樂趣。

老唐說,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象的那麼擁擠,因爲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在完成估值系列四篇後,老唐又有三次答疑。

答疑一:關於老唐估值法的十大疑惑集中解答

1.自由現金流。老唐基於符合三大前提的企業,直接用報表淨利潤模擬自由現金流。

2.無風險收益率。一半看長期國債收益率,然後在數字上加一點點即可。

答疑二:老唐估值法答疑(續)

1.關於150%和50倍數據取值的疑惑。當無風險收益率上限爲4%這個假設條件下,今年的50倍與三年後合理估值上限的150%基本等價。

2.關於孰低原則的疑惑。主要爲了容納另外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無風險收益率比較高的情況,一種是預計增長率非常低的情況。

在無風險收益率比較高的時候,股票的估值中樞本來就應該比較低,提前賣出是我想要的。這是設定150%規則所意圖容納的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有時某些符合三大前提,只是因爲預期增長很小、不增長甚至輕微負增長的企業,市場給予它的估值太低。

這種企業,我也可能會買入,買入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估值迴歸的利潤。這種情況下,150%線也會提前於50倍pe線觸發。

3.合理估值不到怎麼辦?

估值不是預測股價。

老唐對於符合三大前提的企業,取25-30市盈率爲合理估值,以及選擇在50倍市盈率賣出,【絕對不是】判斷三年後股價會漲到25倍、30倍或50倍市盈率。

老唐體系裏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市場先生是癲的,市場先生的出價,只能利用,不能預測。

這個25倍市盈率合理估值,和市場屆時能否達到25倍市盈率,完全不是一回事。

它只是我自己的一種內心活動:該企業三年後淨利潤4元,合理估值爲100元,爲將其等價於100元現金資產。如果此時該企業售價50元,而我手頭剛好有50元類現金資產,我願意實施交換。

一旦理解了這種心理活動,就很容易明白,市場會給多少倍市盈率,關我P事?愛給多少倍就給多少倍。

我既不能左右市場出價,也不需要預測市場出價,我唯一的優勢就是享有是否交易的決策權

——這也是爲什麼投資需要長期性質的資金,爲什麼要儘量規避槓桿的原因。

短期資金性質或槓桿的存在,都有可能會導致我們喪失這寶貴的決策權,可能這不合適的時機被迫與市場先生達成交易。

4.零利率地區,合理估值市盈率是否無限大。

不是,因爲在沒有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要選擇他們能夠自由投資的任何無風險收益產品,而不是限於本國存款利率或債券利率。且無風險收益率很難長期保持在2%以下。

老唐個人一般不會使用超過30倍的數據,哪怕當下利率真的已經降低至零。

答疑三:老唐估值法答疑之再續

1.賣出後,你會一直等跌到買點再買回來嗎?

目標企業在合理之下,買點之上,談不上對錯,買不買都對,更多的是一種個性化的決策。

因爲老唐估值法下的“合理估值”,是將該企業三年後【可能】還會有的繼續增長,與現金不會增長、但收益【100%確定】做了模糊的抵消。

所以合理估值企業股權,與現金之間的選擇,更多地是你對企業增長確定性的認知。

確定性越高的企業,越偏向於合理之下就買。確定性越低的企業,越偏向於等到買點再下手。

同時,也取決於你個人對波動的承受力。

你是更傾向於對波動無感、更在意最終的收益率?還是更傾向於寧願收益低點,也不想承受大幅波動?

如果是前者,傾向於合理就買。如果是後者,就偏向於等到買點。

偏向於合理之下買入的,可能在理想買點到來時,手中已經沒錢了,只能呆看。但換來的,是可能逮住企業合理估值位置就被追捧,然後一直被業績推着走的利潤。

堅持非買點不買的,利弊剛好反過來。所以,其實都對,都是可以賺錢的。

要克服的是,一旦後來市場走勢和自己選擇不同,就開始後悔和反思,甚至驚慌失措。

老唐對波動基本無感,更偏向於合理之下就開始買入,買點位置肯定是要出清現金的。對於茅臺、騰訊、洋河、古井這四隻股票,增長確定性相當高。如果賣出了全部或部分,更偏向於在當年收益25倍之下就開始買入,買點位置就出清現金。

對於確定性相對稍低的企業,比如分衆和海康,如果賣出了,會考慮在當年淨利潤的20倍以下開始買入,同樣到買點出清現金。

對於我而言,這幾年我的股票倉位都屬於建倉時間,建倉過程等待買點再買。待建倉完畢後,再有現金時,如果在合理之下買點之上,可以考慮買入。

2.49倍跌下去怎麼辦?

跌下去就跌下去,繼續安心等幾年後的50倍。

我相信因爲企業淨利潤的增長,幾年後的50倍對應的股價會遠高於今天50倍對應的股價,我還是能獲得企業增長推動的股價利潤。

這部分是我一定要拿的,至於傻子饋贈,有則收之,無則拉倒。

3.估值數據反正都是“估”的,爲什麼不可以靈活機動處理?

如果沒有一個準確的、不知變通的數字給自己,事實上就是允許自己根據主觀判斷相機決策。一旦允許自己根據感覺去調整價格,就“可能會錯的很離譜”。

這就好像賣東西,本來就是一個不想賣掉的東西,標出一個明顯偏高的價格,如果真有人願意出這個明顯偏高的價格,甚至更高的價格,我就收下。

如果對方說哎呀,便宜一毛錢賣給我吧。

對不起,走開。錢是其次,沒工夫和你瞎聊,不培養和傻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

如果標出的價格,可以討價還價,可以相機決策。投資者就必然需要揣摩傻子心理,察言觀色,這就違背【別瞅傻子,瞅地】的初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