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11.17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聖門教人,是變化氣質爲先。性格決定命運,修養決定成就。

孔子就點評四位弟子的修養:

“柴也愚。”“柴”,是高柴。孔子認爲他性格比較愚直憨厚,謹厚有餘,明智不足。

高柴愚直,也勝在愚直,忠厚純正,清廉仁愛,從不違反禮節,更是絕不徇私舞弊,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

“參也魯。”“參”,是曾參。“魯”,是遲鈍。程頤說,曾子之學,誠篤而已。聖門學者,聰明才辯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得真傳,並且能把聖人之道傳下去的,還是得直魯之人。所以學習以誠實爲貴。

“師也闢。”“師”,是顓孫師,子張。子張舉止有點過了。

“由也喭。”“由”,是子路。“喭”(yàn),是魯莽,剛勇。子路魯莽剛勇的故事,說過很多遍了,這裏就不重複了。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慣例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過的內容。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說的是在孔子那個時候,季氏已經比當年的周公還要富有了,依然貪心不足。這個時候冉求做季氏家宰,不僅不能諫止他,反而幫助他搜刮聚斂,來增加他的錢財。孔子非常生氣,罵道: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了,同學們鳴鼓而攻打他,也沒有關係!

這裏面季氏爲什麼能夠富於周公呢?一個國家不應該是國君是最富的嗎?最有權利的嗎?那是因爲當時魯國國室衰微,三桓當政。季氏作爲三桓中的最大的一桓,就是權力最大的那一個,把持朝政。

但是人心不足,他也有他的困難,就想改革賦稅制度來增加財富,曾經去讓冉求來求教孔子。孔子不贊同,但也不好明確反對,於是就說不知道,在私下裏告訴冉求不要改了。結果冉求沒有做到,看起來還幫助了季氏去搜刮財富,讓季氏更加富裕了。

因此孔子就非常生氣,去罵人,說要與冉有決裂,斷絕師徒關係,你這樣做太不對了,其實這裏面更深一層次的意義應該是孔子借冉有來罵季氏,有一點指桑罵槐的味道在裏面。

但大家想一想,孔子作爲倍受各方人尊敬的國老,都不好直接反對季氏的政策,而冉有作爲季氏的家臣,他又怎麼能夠真正的說了算呢!所以冉有在其中左右爲難。

但是即便是受到孔子的批評,冉有依然一如故往,尊敬老師,做個好學生,這一點難能可貴。

好了,關於上一章我們就回顧到這裏。那麼今天要學習的這一章一共12個字,特別的短,但是也非常有意思。

先看原文。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這裏它一共12個字的,大家注意了沒有,它沒有子曰,那到底是不是孔子說的呢?根據對於這些人的稱呼來講,應該是孔子說的。因爲如果是他弟子們來稱呼這些人的話,應該稱子,比如說高柴是子高,參是曾參或者曾子,師是子張,由是子路。

但也可能是資格比他們老一點的人說的,但是有誰比子路更老呢?這個子路是第一批跟着孔子學習的。所以說,這裏面應該是孔子對自己門下的四個弟子的評價。

這四個人分別得到了一個字的評價,從字面意思上來講,這不是對他們的讚揚。

具體都是什麼情況呢?接下來我們會一個一個的來看,再看之前我們先說說這個總體。

也就是孔子評價幾位弟子的氣質修養。聖門教人,是變化氣質爲先。曾國藩也說過讀書,首先也是說唯有讀書能變化人的氣質,甚至說讀書能夠改變人的骨相,性格決定命運,修養決定成就,改變自己的修養氣質性格,是學習進步的根本,比具體學習什麼知識更重要。

我們也一直強調,在論語裏面說比起學知識來講,做人更重要。

那什麼叫做人呢?就是通過做事,比如說灑掃、應對、日常禮儀等等,不管一個人的天分如何,都是可以通過後天來改變的。後天用什麼來改變呢?就是學習。

人最開始的時候是靠能力才幹,或者雞鳴狗盜都能發揮,都能脫穎而出。但是路要走的長,走得遠,走得高,走得穩,走得可持續,走的能傳承,就要靠氣質修養,而且越往後越靠修養。

昨天我們學習梁寧的《產品思維》的時候,也專門提過就是產品思維,就是做產品的,但最終也歸結到還是要注意自己的個人修養。個人修養不到位,人生邏輯不行,其他東西再好恐怕也很難。

這也就是她爲什麼把“確定性”作爲大王,“依賴”作爲小王,而不是把點線面體這種商業邏輯產品思維邏輯作爲大王的根本所在。

下面我們來看“柴也愚。”“柴”,是高柴。孔子認爲他性格比較愚直憨厚,謹厚有餘,明智不足。

在《孔子家語》裏面,記載高柴“自見孔子,出入於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啓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

說的是自從跟了孔子,出入門戶從來都沒有越禮;走路都不會踩到別人的影子;春天蟄伏剛醒的蟲子,他也不會把它殺死;正在生長的樹木枝條,他也不會把它折斷;親人去世,守喪哀痛,從來沒見他笑過,露出牙齒。高柴真是太憨厚、太謹慎了。

從這裏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高柴這個人非常憨厚,非常愚直,說話做事一板一眼,非常謹慎,應該屬於謹言慎行的那種。說話很注意,走路也很注意,行動也很注意。

你看他也不殺蟲子,枝條也不折斷,真的有點像後來的佛家,愛物惜命,“掃地莫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具有非常大的善心。

子路和高柴的關係很好,總是提攜高柴。子路在季氏那裏任職,舉薦高柴去做費邑宰。孔子還說“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啊!”認爲高柴不能勝任,因爲那個地方,費邑是特別關鍵的一個地方,也是一個權力爭鬥的中心,讓高柴在那裏做官,恐怕他協調不好關係,最後喫虧。

但是高柴愚直,也勝在愚直,忠厚純正,清廉仁愛,從不違反禮節,更是絕不尋私舞弊。他在魯國和衛國先後四次爲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能夠謹言慎行是非常不簡單的。

魯哀公15年,衛國發生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並勸子路不要回到那裏,子路卻拒絕了他的勸阻,最後回宮遇害。

如此看來,高柴之愚是愚不可及的愚,其智或許不如人,其愚卻是別人趕不上的大智若愚。就像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甯武子一樣,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而子路是真愚,知道回去是送死還要回去,結果也如其所願。

再來看一看,參也魯。參就是曾參。魯,就是遲鈍。

程頤說:“曾子之學,誠篤而已”。聖門學者,聰明才辯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得真傳,並且把聖人之道傳下去的還是得直魯之人。所以學習以誠實爲貴。

尹氏註解說:“曾子之才魯,故其學也確,所以能深造乎道也”。

就是說曾參不像顏回,顏回是太聰明瞭,一學就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曾參看起來有點遲鈍,好像領悟的要慢一點,但是他學的很紮實。

我們平時熟悉的一日三省,“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曾參說的話,他就這樣的虔誠的學習,不斷的去反省,把學到的東西與實際中的行動相對應,日益精進,結果他得到了孔子的真傳。就是本來孔子寄希望於顏回能夠繼承他的衣鉢,結果顏回早死了,而曾參卻真正繼承了他的衣鉢。

最後,配享孔廟,和子思、孟子、顏回一樣,對儒家思想的貢獻特別的大。

師也闢。師,就是我們上一章談到的顓孫師,叫子張。上一章講過他“師也過”,其實過分了過頭了,那這一章怎麼講呢?

朱熹說:“習於容止,少誠實也。”這個批評,對子張挺狠的。

那到底這個闢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是偏僻,子張學習愛鑽牛角尖,沒有曾子那麼質魯,這和孔子說他有點過也對得上!朱熹說他不誠實,讓人有點難以接受啊。

子張和曾子、子路不一樣,關係不是特別好,孔子死後,有的學生想擁戴子張,被曾子否決了。子張離開魯國,自成一派。成爲孔子死後儒家的八派中,子張氏之儒排在首位,影響成就還是很大的。

子張到底做了什麼呢?這裏邊給大家說一下。子張是春秋末期的陳國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論各種問題。

《論語》裏面記載,其向孔子問學達20次之多,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

雖然孔子曾經批評過他,但是他爲人博愛容衆,交友頗廣。孔子死後,他居陳國,收徒講學,爲儒家思想做了很大的貢獻。

最後一個是由也喭,由就是子路,喭是魯莽剛勇。

那關於子路的故事,我們已經講了無數遍了,包括子路之死,包括子路剛開始拜師,包括在《論語》之中,多次提到子路。所以在這裏就不對他做特別的說明了。

一開始我們說孔子對這四個人做出了這四個字一個字的評價呢,到底有什麼影響呢?這裏面要辯證的來看。

因爲我們具體不知道他是什麼年月,在什麼環境下說的這個話,應該可以說這四個字既一語中的,一句話就把他們的問題指出來了,是個好事情;

也可以說,這個是個壞事情,因爲這樣一說,就把這幾個人給定性了,別人可能就認爲他就是這樣的人,很容易讓大家先入爲主,對他形成成見。

但是我們要知道,人是成長的,即便是有一些弱點,性格等等,也是可以改變的。能夠在這裏出現的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孔門弟子中,所以我們不要求人是完人,是聖人,沒有任何缺點。有缺點沒問題,我們通過學習,通過修身修心改變自己就好了,大家說是不是啊?

好了,時間也到啦。我們這一章就到這裏了。明天我們繼續一起學習下一章。下一章是對孔子的兩個重要弟子,顏回和子貢的比較,到底什麼情況呢?我們明天六點半準時在這裏一起共同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