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德經》有言:“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孰人無慾望?只要是人,渴要飲,飢要食。但是物極必反,過度的慾望會使人失去理智而妄爲,偏離正途。

老子叫人保持恬淡、虛靜的心境,就是不要使人走向罪惡的泥潭。剋制了私慾,社會自然就會風氣良好。

“紅塵一下拘名利,不聽山間午夜鍾”、“如何獨得百丈索,直上高峯拋俗羈”。古代很多士大夫對老子的清心寡慾理論表示讚賞,認爲這一理論充滿了生活的辯證法。

《容齋隨筆》中說:“士之處世,視富貴利祿當如優伶之爲參軍。蓋謂上場有下場時也。老去、病去、降職去、升遷去,終有一去。”

清代學者汪輝祖解釋這段話說,士人立身處世,對於富貴利祿應該看得淡泊一點,得到一官半職,只當是唱戲的演員在戲臺上扮演角色一樣。有上臺的時候,也有下臺的時候。因衰老離職,因疾病離職,因降黜離職,因升遷離職,不管怎樣,終歸是要離職的。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是老子從“聖人”的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官也罷,民也罷,雖很難成爲“聖人”,但塑造完美的人格,還是應當成爲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目標,這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淡泊可明志,多欲易喪節,是被無數史實所證明了的真理。一個人的志向要在物慾面前經受考驗,而一個人的節操往往會在貪圖享樂中喪失。生活的辯證法就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