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有言:“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孰人无欲望?只要是人,渴要饮,饥要食。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欲望会使人失去理智而妄为,偏离正途。

老子叫人保持恬淡、虚静的心境,就是不要使人走向罪恶的泥潭。克制了私欲,社会自然就会风气良好。

“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间午夜钟”、“如何独得百丈索,直上高峰抛俗羁”。古代很多士大夫对老子的清心寡欲理论表示赞赏,认为这一理论充满了生活的辩证法。

《容斋随笔》中说:“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盖谓上场有下场时也。老去、病去、降职去、升迁去,终有一去。”

清代学者汪辉祖解释这段话说,士人立身处世,对于富贵利禄应该看得淡泊一点,得到一官半职,只当是唱戏的演员在戏台上扮演角色一样。有上台的时候,也有下台的时候。因衰老离职,因疾病离职,因降黜离职,因升迁离职,不管怎样,终归是要离职的。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是老子从“圣人”的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官也罢,民也罢,虽很难成为“圣人”,但塑造完美的人格,还是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淡泊可明志,多欲易丧节,是被无数史实所证明了的真理。一个人的志向要在物欲面前经受考验,而一个人的节操往往会在贪图享乐中丧失。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