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11.2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問:“聽到就行動嗎?”孔子道:“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自己行動呢?”

冉有問:“聽到就行動嗎?”孔子道:“那還猶豫什麼!當然聽到就馬上行動!”

公西華道:“仲由問聽到就行動嗎,您說有父兄在,不能擅自行動。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您卻讓他馬上就行動。兩個人問題相同,而您的指導卻相反,我聽糊塗了,大膽地來問問。”

孔子道:“冉求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的膽量卻有兩個人的大,所以我讓他停停。”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六點半了,我們來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就是孔子說:“要讚許支持說話穩重的人,但是這種人到底是真正的君子呀,還是僅僅從容貌上看起來像君子呢?”

其實這裏就是告訴大家要通過現象來看本質,評價一個人不能只是看他言辭很真誠就完了,還要看他做的如何。

那怎麼能看出來呢?一個是遇到大事的時候,一個是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我們昨天說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說的就是在周公死之前,很多人可能認爲周公會篡位,但是周公沒有,他就是盡心盡力的輔佐。而王莽篡位之前很多人說他像周公,而事實上他就是一個篡位者。

所以說,認清一個人的本質,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爲這個認識直接決定了我們與之交往時候的相處方法和態度。識人、用人,對於普通人來說是關係個人利益,對於組織和國家來說,是關係組織和國家的生死存亡,要特別的謹慎。

當然了,這樣說也不是就要求我們不信任別人了,而是有選擇的相信,要多留一個腦子。

至於其他解釋,我們就不再多講了,知道一個也就可以了。接下來的時間我們留給今天這一章。

今天這一篇特別有意思,就是孔子的兩個出名的弟子,一個是子路,一個是冉有,問同一個事,孔子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兩個答案。結果他的第三個弟子就奇怪,就像孔子討教,孔子給出了我們聽來最合理的解釋,由此就引出了孔子最有名的教育方法論,就是因材施教。

這一章有點長,但是畫面感極強,讀完這段話,我們就還好像感覺到幾個人物活靈活現地也出現在我們面前,像演一部電影,或者說在進行一場討論。聽了以後我們一定會受到啓發、有所感悟的。

先看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這裏面大家看到沒有,一個進之,一個退之。大家還記得我們唐宋八大家有一個著名的散文家嗎?他叫韓愈。

我們對韓愈瞭解最多的就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有一個字叫退之,退之怎麼來的呀?就是從這一章來的。

在歷史上,很多名人起的名、字,都是從論語裏得到的。所以說,看一個人的“字”就知道他有沒有學問,而且他爲什麼要這樣起,都是有寓意的。

我們一句一句的來。

子路問:聽到了好的道理就行動嗎?孔子就回答:有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在,怎麼能聽到就自己行動呢!必須要先徵求一下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做決定啊!

那個時候應該同學們都在討論這個問題或者覺得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子路問完了以後,冉有繼續問:我聽到就馬上行動嗎?孔子就對冉有說:你聽到了,既然認爲對,你就馬上行動唄,還猶豫什麼呀?抓緊動起來,馬上行動!

公西華這個人我們也在論語裏多次學習過,這個人比較有錢,而且也善於外交,代替孔子去出使,錦衣貂裘,風度翩翩,也是一個不錯的人物。

這個人也善於觀察,也善於提問。善於觀察就是他發現了孔子對兩個學生完全不同的態度,善於提問就是他自己肯定有自己的猜測,但是他要向老師來進行求證,爲什麼呀?如果沒有這句提問,我們可能怕不知道孔子因材施教是怎麼回事兒,他這一問不單讓他自己的疑惑解開了,而且讓我們千百年來這些學子們都因此而受益了。

公西華問的沒什麼稀奇,就是把他聽到的重複了一遍。珍貴的是,他敢於把自己的問題問出來,不讓自己做一個糊塗人。孔子聽到以後,其實是非常高興的。

因爲這樣,他才能夠有合理的機會和大家做解釋。

舉個例子,就像昨天晚上,我在羣裏也發表了一個小小的演講,那就是論學習論語的幾大好處,也是由我和九兮、李婷的對話來展開的。

我們做什麼要有一個話題,有人問,有人答,然後你才能夠展開討論,展開討論其實就是我們思考,思考出來了,你看就豁然開朗了。否則你也不悶着不吱聲,我也悶着不吱聲,好像懂了,真懂了嗎?未必啊!

孔子的這個解答可以說是他洞悉人性的結果,也是他方法論的總結,這樣的老師真的就是老師。爲什麼他是千古以來的聖人呢?就是因爲他善於因材施教。

冉求這個人相對來講就算是比較穩重的,他應該就像孔文子說的似的,遇事往往會三思而行之,這個三不指的不是具體就三次,而是要多次思考,反覆思考纔行動。往往就是思考的時間長了,行動跟不上,會錯失一些好機會。

因此孔子就鼓勵他,你聽到了就要行動,不要猶豫,有什麼可糾結的呀?你本身就善於思考嘛!再思可以,考慮的差不多就行了,該行動就行動,在行動中思考,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往往碰到這樣的人,看着這個東西好,或者聽這句話好,想行動,但就是瞻前顧後,思量來,思量去,等等,再等等。

其實在你等着的過程中,機會就喪失了。對於這種人,過於謹慎的人,就是需要我們多鼓勵一下他,告訴他要當機立斷,不要貽誤時機。

子路是什麼人大家都知道,相對來講他是個武人出身,比較魯莽,或者說行動力比較強,我們以前也提過,子路要聽到一個道理,恨不得馬上就去做,急性子。

對於這種情況,孔子要是告訴他:對,馬上做。那就毀了!因爲道理是道理,好也是好,但是你要思考,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權衡一下,

好東西多了,我們都能要嗎?你比如說現在有無數的課程我們是不是都要參加,我們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如果什麼都參加你就累死了,而且由於你精力不集中,過分的分散,即便參加了又能怎麼樣呢?

對於子路來講容易衝動,如果不勸他的話,聽什麼好就上,那是要容易出問題的。而事實上來講,是否是如此呢?真的是如此,子路後來就死於衛國之亂,其實就是他考慮不周的原因。

對於這種情況,孔子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面,只要有機會,他就會敲打點醒子路。當碰到有問題,要不要立即行動的時候,孔子說,你上面有老人,有父親,還有兄長,不要擅自行動,要多和兄長父親商量商量,聽一聽他們的建議,再行動也不遲。

其實這裏面的父兄在這是隻出一種情境。孔子作爲子路的老師,師徒同父子,子路在遇到事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向孔子請教一下呢?是不是可以向周圍的這些比較穩重的同學商量一下呢?也是可以的,我們不要拘泥於說就是父和兄。

咱再說說父兄在的問題,在《禮記》中有這麼一句話: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以私財。 ❤️

說的是父母在的時候不能對朋友以命相許,爲什麼呢?因爲不能死在父母前面,我死了,誰來替我盡孝呢?

說到這裏,大家要是聽到我剛從家裏回來那兩天解讀論語的時候說那句話,大家也都知道了。我母親89了,最近剛剛去世,我大哥66了,他在此之前就很擔心,恐怕自己走在母親的前面。

母親安穩地走了,他也就如釋重負。因爲即便現在哪天沒了,也沒有負擔了,因爲父母已經先走了。

其實這就是孝,生命的來源是父母給的。孝敬父母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再好的朋友,你也不能要求我爲他冒生命危險。

子路後來在衛國的爭鬥中救主而死,而且當時是他自己並不在危險中,也明知救不了,慷慨赴死去救,老師教他再多也沒用,也改不了他的性格。

對於我們來講,事關生死大事,一定要慎重考慮。因爲我們不單是有父母,我們還有妻子,愛人,還有好多需要我們的人,生命誠可貴!

父兄在,命不能給朋友,錢財也不能自作主張的給出去。都說朋友有通財之義,所謂能夠好的穿一條褲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

但是若父兄在,不能通財,不能說你給說給錢就給錢,你說借錢就借錢,因爲你有孝養父母的責任。這個其實就告訴我們,遇事要商量,不要擅作主張。

當然了,至於具體做不做,誰來做主意呢?自己還要考量關係遠近,他值不值得這樣!那該行動的,還是要行動的。

總而言之,我們遇事要思考,一定要思考,以後再行動。

就像子路,更需要思考了,說起來這一塊,我舉一下我自己,也算是一個子路似的,聽到什麼好東西我馬上就要行動,看到什麼好東西我馬上就想買,有很多東西買到手了,哎呀,特別開心,也確實用到了,但是也有很多東西呢,買了以後發現不合適,或者說買了以後用不着就閒置了,浪費了很多資金,

這塊兒我以後也要多思考一下。

如果有的戰友老是猶豫,老是彷徨,老是思前想後,那麼我也勸你立即行動起來,你已經考慮的夠多了,不要無窮無止地去思考,因爲只有思考,沒有行動,你的思考就沒有着落之處。

同時通過這師徒四人的對話,我們如果是做老師的,或者說我們是做家長的,那對自己的學生,或者說對自己的孩子也要能夠做到因材施教,退縮的人要鼓勵一下他,冒進的人要拉一下他,而不是所謂的一視同仁,對誰都是訓斥,對誰都是鼓勵,那是不行的,看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好了,時間也到了,今天這一章我覺得一定會對大家有非常大的幫助,也希望大家都思考一下自己是屬於子路式的人呢,還是屬於冉有式的人呢?

對照一下,如果是子路式的人需要多思考一下,多聽聽父兄的意見,好朋友和老師的意見。

如果是冉有這樣的人,我們不妨立即行動起來,因爲你已經思考的夠多了,也要做好作爲老師和家長的角色,要充分的瞭解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對他們因材施教,該說的就說。

好了,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爲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這一章也特別有意思,明天我們再詳細的來一起學習,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早晨六點半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