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豪傑與聖賢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到底應該以牙還牙,還是以德報怨?

昨天看《曾國藩傳》,被曾國藩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所觸動。

左宗棠與曾國藩同爲湖南老鄉,年齡相差一歲,命運卻不同。

曾國藩科舉成名,創建湘軍,左宗棠卻在中舉之後三次都沒能中進士,於是無法進入仕途。

曾國藩在長沙團練認識了左宗棠,左宗棠以師爺身份,幫了曾國藩很多忙,兩人從此開始深交。

可是左宗棠盛氣凌人,得罪朝廷,朝廷命人逮捕他,並下旨可以就地正法,是曾國藩全力救援,走了後門,左宗棠才得以活命。

之後曾國藩一路重用左宗棠,讓他從普通的師爺,成爲閩浙總督。

可以說曾國藩於左宗棠而言,有救命之恩,知遇之恩,伯樂之恩。

可沒想過,左宗棠卻恩將仇報。

太平天國戰役最後一戰,是攻破南京,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與太平軍奮戰數年,終於攻破南京。

那時領頭人洪秀全已死,於是在攻破南京,眼看要大獲全勝之後,曾國荃便回到軍營中起草捷報,送至朝廷和曾國藩,最終曾國藩與曾國荃都因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而受到朝廷賞賜。

可是沒有意料到的是,當時在戰亂中洪秀全的兒子,也就是幼天王卻逃出了南京,曾國荃一無所知。

但這一消息很快就被左宗棠掌握,於情於理,他都應該先告知曾國藩,可是左宗棠卻直接上報朝廷,並意指曾國藩兄弟欺君。

因此,慈禧太后大怒,捉拿幼天王,下旨切責曾國藩,從此,湘軍一分爲二,曾國藩與左宗棠均爲湘軍統帥。

兩人因此失和,相忘於江湖。

可是不同的是,左宗棠逢人便說曾國藩的壞話,曾國藩卻從未在衆人面前說過左宗棠的一句不是。

兩人一生再無交集,卻因爲左宗棠要出兵鎮壓西捻軍,不得不與曾國藩產生交集,因爲他需要從曾國藩那裏募集軍餉。

軍餉就是軍隊的命。左宗棠判定曾國藩不可能幫助他,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曾國藩不僅按時按量送軍餉,還派了最得意的部下協助左宗棠打贏這場仗。

這讓左宗棠驚訝不已,也從此對曾國藩改觀。

曾經他看不上曾國藩。因爲“科舉情結”和“瑜亮情結”。他覺得自己聰明,曾國藩笨拙,科舉之路卻沒有他順暢,是命運不公。他自命不凡,覺得自己比曾國藩厲害,但一直輔佐曾國藩,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慨。

可這樣的經歷,讓他承認,自己不如曾國藩。

面對恩將仇報,我們到底要以牙還牙,還是以德報怨?曾國藩的不計前嫌、雪中送炭、善良大度讓我看到豪傑與聖賢的不同。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要做好自己。有人想要建功立業成爲英雄豪傑,但曾國藩卻立志要做聖賢。

豪傑有仇必報,聖賢不計前嫌。

豪傑善於殺敵無數,聖賢懂得刀下留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