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定風波》讓譚詠麟成爲了蘇軾的人間知己 先聲話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1年1月,譚詠麟站在《經典詠流傳》——致敬英雄的舞臺上,放聲高歌一曲《定風波》,你無法從他身上找到任何跟70歲有關的詞彙。相反,我們聽見他內心強大的少年心,瀟灑從容,“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正如他本人所說,“我是永遠的25歲。”

蘇東坡這首《定風波》,是快五十歲的時候寫的,那時候他已經經歷過許多大起大落,風雨變遷。詞中的語言運用非常平和,一點也沒有被貶謫的失落和沮喪,反到是寫出了“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所以這首詞也被稱爲是“最達觀”的一首詞。

《定風波》前面還有一段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意思就是:外出遊玩突然遇到下雨,沒有雨具,大家都很狼狽,我纔不管,淋雨就淋雨唄,沒過一會就雨停了。我想,當時要是有微信步數,蘇東坡那天肯定是超過一萬步的。

譚詠麟在設計《定風波》編曲的時候,充分喫透了這首詞,他選擇了搖滾這種熱血的曲風,但是速度、節奏並不激烈,反而有一種成熟男人的穩重。音樂中間插入了一段“摩托車油門”的音效,又和電吉他、爵士鼓,再加上今年節目新升級的3D音頻技術一會出現在左耳,一會又出現在右耳環繞頭頂融合在一起,這是歌曲的亮點之一。譚詠麟對此的解釋是:古人策馬奔騰,而現在我們把摩托車也稱爲“鐵騎”,古代和現代是可以融通的。再說了,誰規定古風一定要琵琶古箏,既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當然可以古今融通,與時俱進。

這首古詩詞,篇幅短小,改編成歌曲的時候,往往長度不夠,但是譚詠麟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歌曲原詞擴寫的詞作者崔軾玄老師進行了與原詩詞意境貼合的內容,其中“酒先乾爲敬,是非留給後人評。喧囂過後,心中風波爲誰定。”與“願不負曾經,半生愛恨豈無憑。萬籟俱寂,夢裏長歌還未靜。”寫出了笑對人生,不懼風雨的意境。另外,譚詠麟在副歌部分完整地保留了原詞,最妙的是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唱到第二遍的時候,他唱成了“竹杖芒鞋輕勝馬,哈哈,誰怕”,這一笑,並不影響詩詞的完整性,卻對整首歌注入了靈魂。這一聲笑,畫龍點睛把全曲提高了一個境界,把豁達、瀟灑的生活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蘇軾在創作這首並沒有因此哀怨平生,而是笑對人生,充滿積極向上的心態,將蘇軾灑脫的心態完美重現。蘇東坡和譚詠麟在歌聲裏合二爲一,笑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哪怕是一場惱人的雨,只要你笑着面對,煩惱就會被化解,根本不用在意風雨還是晴。

同樣笑對生活的老人,其實我們認識不少。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發,鍾南山院士、張伯禮院士等人的名字再次走進公衆的視野。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古稀之年的醫學泰斗,依然奮戰在一線崗位,他們的堅守和麪對困難的態度感染了許多年輕人,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不管是蘇軾的《定風波》還是譚詠麟今天帶來的《定風波》都應該是每個人,且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學習和踐行的一種人生哲學。管他天大的風雨,我們面對他,戰勝他,最後都可以大笑一聲,說出那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像譚詠麟這樣的老牌歌手,爲什麼能夠成爲樂壇常青樹?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週發佈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擇優挑選2位讀者,各送出先聲精選的好物一份。獲獎名單將在每週日的“先聲週報”欄目中公佈,請保持關注。

排版 | 安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