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篇】幫助我認識自己的《心經》—2


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正文】2—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①舍利子:在這裏解釋爲自性。

②色:指可見物體。比如:人、山水、物品等。

③空:不是不存在,是用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東西。

【譯文】

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空的本質也是離不開表象的呈現,它們從來不是對立的。就像空是色的分解物,色是空的化合物。所以說,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的本來面目。如此透徹地認識、思考、領悟、判斷,最後發現,這結論依然不變,物質現象的色與空本是等同的道理。


【個人感悟】

把舍利子比喻爲自性更容易啓發人。

請認真帶着思考觀看與想象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先說宇宙裏無邊無際多的行星,它們距離我們遙遠到以光速計算,它們此刻顯現在我們眼中的樣子肯定不是此刻的樣子,也許你所看見的行星已經離開原來的位置,而流星劃過天空的光也是多少光年前的樣子。

我們人的生命無法見證它們的開始與結束,就像讓只能活一秋的蟲子在預測一隻鳥的壽命一樣。

燃燒讓物質留下了灰燼,死亡會留下屍骸,然後它們又進入到另一種狀態,經微生物分解漸漸消失不見,世界上的物質如此循環,生生不息,永無了期。

我們把可以看得見的都稱爲色。肉眼看不見的稱爲空。不過,科學的發展讓我們藉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到了更遙遠的宇宙天體,人造衛星爲我們實現了原來站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異域風景,而顯微鏡的發明讓我們又看到了許多微生物的存在。

現代科技只是爲我們證明了存在於人思維裏洞見的世界。由此,我們也能理解我們說的不存在只是片面的,通俗指肉眼看不見的情況。

很多物質常會以另一種變化形態存在,比如:雨、雪、霜、霧、冰,浪花、蒸氣都是可見水,當它們蒸發融合在空中,我們什麼都看不見了,這時的消失不見只代表我們的肉眼看不見,其實它是存在於空中。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本來就是一體,不能分割。

而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物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官觸碰後,通過意識形態的加工,在見聞覺知基礎上綜合反映出的認識。“領受—受、想象—想、思維—行、辨別與判斷—識”的心理活動也都因心而有。這樣也能啓發學習能力,學習如果能集中運用以上的“受想行識”參與,就是入心的,這會讓理解與認識效果更快更好。

因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這個心說的也是思想或意識附着的神識。比如,有的人執着於美衣豪車,那他們就會去想去關注這些。有些人的注意力被其他事分神,就有可能對當下事心不在焉。當我們不太理會一些事時,就會視而不見與聽而不聞。同樣,關注點如果不在喫上,就會食不知味。這樣解釋也是讓我們從深度思考去理解色與空的關係,強調舍利子爲自性,認識了自性,會幫助我們更好理解色與空的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