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別的家庭引發的思考

繼續說作爲一個旁觀者,趁現在看得清楚的時候,寫下這篇文章,謹以此作爲參考,希望自己以後成了家勿犯。

我以爲我姐會偏愛他的兒子,也沒有,一出口就是批評其實這是我們很多中國式家長都在犯的問題。

說我自身叭,我最煩父母嘮叨。我還好,青春期在校園全封閉式度過,好在在叛逆下考上了好的初中院校,開啓了對老師的叛逆生涯,父母那邊不常聯繫,所以矛盾減少了不少。

青春期孩子是不喜歡被嘮叨的,他犯了錯,不能說得很難聽,如果所謂的溝通只是簡單粗暴地運用批評的方式,孩子是隻會左耳進右耳朵出的。

我姐一開口就是批評的語氣,也就偶爾說說笑笑,這一點我是有和我姐溝通的,在我這個旁觀者眼裏,看到的大多是用批評,姐夫也沒說錯。

而我姐認爲她有溝通,也許溝通真的不多,去的三天裏,見到批評比較多。

由於我是以妹妹的身份過去,他喊我小姨,我是有看到孩子對我和媽媽都有一種敬而遠之的表現。

我理解,一個家庭中女人和兒子丈夫都不懂得溝通,不被理解的苦楚,我還是覺得小棉襖好。

怎麼說呢,我去我姐家第二個現象:我姐一直給我剝東西喫,給我夾菜,給我買鞋子,而我作爲中間者爲了好做人,我將我姐剝一半的分給外甥,我就莫名其妙感到一種生疏感。

也許我是客人,應該對我好點,有些人覺得生活那麼多年沒必要在意那麼多,可我覺得越是熟悉的人,朝夕相處的人,不更應該對其好一點麼?

我沒有看到關心,說一些關心兒子,主動給而已夾菜,剝殼兒等等這樣的親密行爲。

親密關係是要有親密行爲創建的,沒有親密行爲,就顯得溝通很生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