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

作爲一個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者,我們可以看出三國史就是一場封建統治者之間的鬥爭史,而曹操作爲封建統治者中的一員和一位政治家,由於時代的侷限和階級的侷限,決定了其爲實現王圖霸業,對阻礙他的人採取了權詐、殺戮的手段。尤其是到了晚年,失去了年輕時的豪氣與豁達,猜忌驕橫,使得一些像華陀、荀彧、崔琰等一些優秀人才被殺。但我們評價一個人,當看其主流大節如何,而不應該抓住其一時一事不放。毛澤東同志說得好:“看一個人不應看他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這個人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這纔是識別一個人的主要方法。”

況且這些不足是古代任何志圖王業者所共有的特性,我們暫且不說各代帝王的權詐事例,那實在是數不勝數。我們只說《三國演義》的作者所正面肯定的劉備,實際上也是一個居心叵測的陰謀家。白門樓斬呂布時故作沉思(恐怕是怕呂布加入曹操一方,增強了曹操的力量),煮酒論英雄時假託聞雷失箸,甚至在趙雲面前擲阿斗於地,臨死叫諸葛亮“可自爲成都之主”,都表現了劉備的陰險虛僞。而只顧私義,不審時勢,不重大局,倉促伐吳,以至 亭慘敗,將七十五萬大軍白白送入虎口,則使得人口有限、地盤窄小、經濟凋弊的益州元氣大傷,愈漸貧脊,百姓生活愈加困苦。這亦反映了其所謂的“仁義”不過是對兄弟親人的小仁小義,而非事事以天下蒼生爲重的大仁大義。

而曹操則是封建統治者中較開明的一個,他採取了壓制豪強,對農民讓步的政策,限制土地兼併,這在客觀上都起到打擊士族地主,恢復經濟生產,安定人民的進步作用。而作爲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又使得海內歸心,北方統一,這些在下文均有論述。所以,主觀曹操一生所作所爲,是絕對配得上英雄人傑這四個字的。

一 少年曹操,聰明機智;

勤奮好學;志向遠大。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是西漢相國曹參的後代。漢恆帝時,曹騰當中常侍大長秋,被封爲費亭侯。曹騰死後,養子曹嵩繼承了爵位,官做到太尉。曹嵩生曹操。

出身於這樣顯赫家庭的曹操表面上看與衆多紈絝子弟一樣,整日遊手好閒,放蕩不羈,但實際上他十分機警、智勇、又善於權變。正如陳壽所說:“太祖少時機靈聰明,有應變的智謀,但好負氣仗義,任性放縱……”(《三國志-武帝紀》)。最能體現曹操青少年時臨危不懼,隨機就變本領的是衆人皆知的“孟德獻刀”一事,可惜史冊上並無此記載,但南朝梁代殷芸的《小說》中記有一事可示一斑:“魏武(曹操)少時,常與袁紹好爲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乎雲:‘有偷兒至’。廬中人皆出觀,帝(曹操)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動,帝復大呼:‘偷兒今在此!’紹惶迫,自擲出,俱免。”由此可見曹操從小就非常機智且善於應變。

後遷頓丘令,徵拜議郎。靈帝光和7年(184),改任騎都尉,隨皇甫嵩鎮壓穎州黃巾軍,遷爲濟南相。中平6年(189),曹操與袁紹討伐董卓兵敗。後鎮壓黃巾軍,隊伍日益壯大,於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縣,封爲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大權在握,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徵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