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希望》:從兒童視角、隱喻手法,來淺析猶太人的苦難史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侵佔奧地利,一羣慘遭迫害的猶太兒童在戰爭中充滿恐懼與不安、希望與絕望,過着悲慘的生活。

伊爾澤·艾興格寫的長篇小說《最大的希望》就是從孩子的角度,來描寫納粹統治下猶太民族的歷史命運以及主人公埃倫如何在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自我蛻變,實現從“大的希望”向“更大的希望”的轉變。

伊爾澤·艾興格,奧地利作家、詩人、劇作家,其作品曾獲四七社文學獎、不來梅文學獎、奧地利國家文學大獎等歐洲重要文學獎項。代表作有《更大的希望》《被束縛的人》《伊麗莎,伊麗莎》等。《更大的希望》是她的成名之作,也是她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

《最大的希望》講述的是主人公埃倫,是一個具有一半猶太血統的小女孩,父親拋下家庭參軍,母親逃亡太平洋對岸,留下她與外婆和小姨。在日益猙獰的世上,她獨自體會分離和成長、孤獨和死亡、絕望和希望。

這部小說入選德國之聲“1900年以後必讀的一百本德語小說”。作品中語言充滿了奇特的遐思和豐富的想象,同時還含有很多的隱喻。這篇書評,我將從兒童視角、隱喻手法,來淺析二戰中猶太人的苦難史。

一、結合童年經歷,來描述二戰中兒童被羞辱和歧視

《最大的希望》這部小說有10個章節,從故事情節和場景上,看上去都是各自獨立的,從時間排列上看也比較鬆散,但作品中最後描寫春天的空襲和巷戰,與歷史上盟軍進入維也納的時間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小說中的主人公埃倫的故事經歷,更像是艾興格在小說中的化身。

艾興格的童年經歷

艾興格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一名教師,母親是一名猶太醫生。在德國侵佔奧利地之後,她的雙胞胎妹妹乘坐“兒童轉移”列車逃亡英國,而她的外婆和姨媽不幸被送往集中營,最後慘遭殺害。

她與母親也被迫分離,分別失去求學和工作的權利,一直在被歧視和排斥中艱難地生活。

②主人公埃倫的故事

埃倫是一個有着一半血統的小女孩,她想和母親一起逃亡太平洋對岸的“自由的”國度,但是沒有簽證,想說服領事給她簽證,領事卻無法滿足她的願望。最後,埃倫同小夥伴們聽到將被送往集中營的消息,於是一起排演耶穌誕生劇。

隨着小說故事情節的推動,埃倫的外婆要在警察到來之前服毒自殺,埃倫搶走了毒藥,並給外婆講小紅帽的故事,希望外婆能活下去。最後,埃倫親眼目睹外婆服下毒藥死去的那一幕。

《最大的希望》小說中,還有一個章節描述孩子們躲在閣樓上學習英語,同時也說明了說母語的孩子,在那時是被侮辱、被歧視的。英語是孩子們想要去的那個國家的語言,學習英語只不過是希望能生存下來。

從艾興格的童年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童年的遭遇很殘酷的。艾興格把自己童年的經歷化身在《最大的希望》這部小說中,這是一部講述在戰爭中遭遇苦難、迫害與殺戮的紀實戰爭史。

二、運用隱喻手法,來描寫猶太人遭受的羞辱和迫害

這部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艾興格在語言上的追求,在敘事的過程中,融入幻象、夢境、獨白、箴言、童話等多種元素,讓讀者在閱讀中能感受到畫面感的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意圖。

同時艾興格在詞語的意義運用上,還巧妙地運用大量的隱喻,對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助波瀾的作用。

①埃倫佩戴星章,隱喻遭受羞辱和迫害

埃倫的朋友格奧爾格過生日,她來到一家甜品店,看到雪白雪白的蛋糕,閃着亮光,粉紅色的糖漿上面澆出“衷心祝福”的字樣,她向售貨員說要買那個蛋糕,沒想到售貨員卻冷冷地說:“滾開!”

原因就是,售貨員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那顆星章。在生日聚會上,這讓孩子們在恐懼中不斷去猜測那顆星章的含義。

二戰中,納粹強迫猶太人佩戴那顆星,代表着猶太人身份的六角形大衛王星章,來徹底的孤立猶太羣體,並進一步加強迫害猶太人。而埃倫是有一半血統的猶太人,也必須佩戴,可以看出猶太兒童也同樣遭受着羞辱和迫害的命運。

②筆跡被水淋溼,隱喻遭受暴力和迫害

《更大的希望》這部小說,語言背後隱藏的意圖,都有很深刻的意義,作品中運用詞語的雙關特徵,精巧地構造出隱喻,在閱讀時能夠產生豐富的聯想。

第一滴雨水落在上面,它滴在紅色的筆畫上。於是紙張的中央的這條紅色筆畫便氾濫起來,直到漫過了河岸。

這段是在小說的第四章,描寫學生的英語詞彙本,被丟在石鋪的路上,寫在紙上的筆跡被雨水淋溼,構想出了一幅超出現實的畫面感,紙上的紅色筆畫來隱喻氾濫的河水。

而紅色的筆畫不斷膨脹,不斷膨脹。顯而易見,它的顏色就和鮮血一樣。那陷於危險的意義,此刻已徘徊於溺亡的邊緣,詞語就像被丟棄的小房子,歪歪斜斜,死氣沉沉,毫無意義地列於紅色河流的兩邊。

它的顏色就像鮮血一樣,讓人聯想到血統和暴力。通過埃倫的故事經歷,例如她沒有簽證,佩戴星章被羞辱,外婆服毒自殺,困在地窖裏險些失去生命,我們可以看出在二戰中,猶太人遭受的苦難與殺戮。

三、猶太人的苦難史,是生死邊緣的希望,也是一場靈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這部小說,語言上不僅運用了隱喻,在空間上還反覆出現一種跨越,我們能看到埃倫在經歷一些事情變故後的自我成長與蛻變,從“大的希望”到“更大的希望”的轉變。

①埃倫跨過橋,纔有“更大的希望”

埃倫想要簽證,這是她最初的希望,後來希望落空了,到再一次打算跨越邊境尋找神聖之地。埃倫每次希望落空,都是一次自我成長的蛻變,即使面對現實的苦難,仍然抱有希望。

尤其是埃倫從地窖裏爬出來,死裏逃生後想跨過運河上的橋,回到島上的家。在這過程中,埃倫遇到外國軍官楊,在一起去那座橋的路上,楊被炸死,而她仍然堅持要跨越橋。

戰火不斷,煙霧嗆的人喘不過氣來,而那座橋也被炸燬,而“更大的希望”便成爲指引的橋樑,指引埃倫回到家,跨過橋到對岸去。最終埃倫在橋邊一躍而起,也化成了灰燼。

②失去了生命,也實現了靈魂的拯救

《最大的希望》這部小說明線是,以兒童的視角,敘述猶太人的苦難史。還有一條暗線就是在結尾處出現的星,一顆高懸於天空的金星。這一點,在語言描寫上也是運用了隱喻。

埃倫的朋友過生日,她去買蛋糕時,胸前佩戴着一顆星。孩子們在恐懼中,漸漸把星與死亡聯繫在一起,而安娜說“跟隨那顆星”,這顆星就是希望,也是這顆星指引埃倫走到目的地。

小夥伴們被送到集中營時,格奧爾格說“我看到了那顆星”,小說的最後埃倫在橋邊跳躍後,以“一座座戰火中的橋,上方高懸着啓明星”來結尾。這語言的背後是,埃倫在生死邊緣仍懷希望,希望給她力量,無懼死亡,走向重生。

結尾啓明星高懸,代表着黑暗的消失,白日的到來。同時也是在暗示遭受迫害的猶太人,即使在肉體上不能逃離,但在精神上也要保持自由,雖然失去了生命,卻實現了靈魂的自我拯救。

結語:

艾興格在75歲生日前接受《時代報》採訪時說過:“倖存下來的人,並沒有使一切得以倖存。”她說,在戰爭中掙扎的時期是她最幸福的時刻,讓她受益匪淺,是一段充滿了希望的時光。

我們可以看出,《最大的希望》這部小說,不僅僅是敘述二戰中猶太人的苦難史,更是在死亡面前與命運抗爭,始終懷有更大的希望。這些美好的東西,便是生存留下來的真正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