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湖大咖訪談】微軟中國首席設計經理張雷中:升職加薪必看!產品設計的變革

張雷中

微軟中國首席設計經理

主要負責 SharePoint、OnDrive、Teams、M365 等產品設計團隊的管理。

擁有多年產品公司和設計諮詢公司的設計管理經驗,曾就職於新浪、藝龍、Frog、EICO 等公司。

新技術和新趨勢不斷湧現,大量設計人才嶄露頭角,互聯網產品設計行業呈現出龍爭虎鬥的局勢。因此,企業對求職者的能力要求持續升級。

在持續升溫的競爭環境下,一些初入職場的設計新人苦於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深耕設計多年的資深設計師對未來職業的走向感到迷茫。

本期【藍湖大咖訪談】,張雷中老師根據自己 20 年的設計從業經歷,分析產品設計師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並針對設計行業熱議話題,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議,希望能給迷茫的設計師們一些啓發。

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與用戶行爲、社會文化交織,對產品設計師的能力結構有着直接的影響。

從電腦到手機,再到智能設備的日新月異;從鼠標鍵盤輸入到觸屏操作,再到多元化的 VR/AR 沉浸式體驗和人工智能、語音交互等體驗登上舞臺;從軍事和科技專業領域,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無孔不入。

可以說,伴隨着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發展,數字化產品設計行業不斷變革,產品設計專業人員的職能也在跟着迭代。

數字化產品設計的變革

1.第一次變革:產品設計的萌芽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中國,互聯網開始滲透於衆多新興領域。新浪、網易、搜狐爲代表的門戶網站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溝通、購物等習慣。

當時,互聯網設計師,在很多公司被稱爲網頁設計師,多是從平面、造型、服裝等傳統設計領域轉行而來。

網頁設計師需要了解基本的網頁編程原理,才能做出可被實現的好設計,工作內容爲:頁面設計、簡單的 HTML 編程,甚至內容編輯。

我剛進入互聯網的時候,很多人還保留着在傳統行業的習慣,稱設計師爲美工。

設計師爲此“鬥爭”多年,才更新了大家的觀念。

後來,互聯網公司遍地開花,設計師資源由新浪等門戶湧向旅遊、電商、遊戲等各大垂類網站。

再後來,互聯網不斷洗牌,網頁設計也開始側重分工。

早在 2000 年,新浪網的設計部,就開始培養偏向可用性研究和產品邏輯的人機界面設計師,與偏重廣告運營和視覺呈現類的設計師是不同的職業發展道路。

2.第二次變革:行業的細分深化

2010 年前後,國內外的移動互聯網都在轟轟烈烈的轉型,安卓生態各大品牌的移動系統設計百家爭鳴。

從大屏到小屏;從橫屏到豎屏;從室內固定環境到室內外移動環境;從鼠標操作到觸屏操作;再到移動設備硬件的快速更新換代,和各種傳感器的應用,都帶給設計師振奮人心的挑戰。

很多有前瞻性的設計師,設計開始從電腦桌面端向手機移動端過度。

這一時期,各大手機廠商開始探索品牌化的系統級架構與體驗,都在絞盡腦汁地推出差異化特徵來佔領用戶認知:

個性化鎖屏和桌面、多任務操作、相機/相冊、音樂播放、聯繫人/通話等功能模塊,以及圖標和界面的視覺語言,設計師都需要用心學習。

這次變革,不僅爲設計師的工作注入新鮮感,設計師的職位名稱也更多元化。

“體驗設計”這個詞開始引入,但在當時概念還比較模糊。設計師的職能不再按照載體來區分,交互、視覺、動態設計師等細分職務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縱向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

那幾年,在諮詢類公司做交互的設計師,經常被 CEO 或產品總監拉着一起討論業務機制和商業模型,以及不同新技術和新硬件帶來的用戶界面輸入 /輸出交互模式的多樣性;

視覺和動效設計師,除了要考慮業務的直觀映射,還要聚焦品牌化、情感化的審美和呈現方式。

同期,iOS + App Store 生態與 Android+ 應用市場生態的發展,讓微信、淘寶、大衆點評等移動端明星產品加速進入大衆市場。

👉 從產品角度來看:

各家 App 都在探索架構用戶心智模型。不同的導航結構,多樣的界面組件,層出不窮的視覺語言,在這個階段不斷湧現。

設計師與用戶研究員、產品經理和開發工程師一同探尋商業、用戶需求以及技術實現的平衡。

👉 從生態角度來看:

C 端產品的進步,逐步影響業務上下游的各個觸點,促成其業務的中後臺 B 端產品需求相應提升,衆多的企業服務平臺開始吸引設計師加入。

B 端設計師更關注如何提升組織效率,如何服務多角色協同,以及商業價值如何體現在業務流程觸點上。

👉 從社會角度來看:

這一時期,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在從未接觸過任何數字化平臺(比如電腦)的基礎上,被直接拉入移動設備生態。

📌 因此,設計師需要感知到:

自己設計的產品,不僅服務於一二線城市的用戶,而且會輻射到社會系統的毛細血管中。

產品設計需要考慮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包容的界面設計和交互模式,更個性化的用戶場景。

另外,移動互聯網的火爆,催生其他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及智能產品設計的探索和研發。

互聯網產品的載體不再侷限於電腦和手機,體驗設計無處不在,逐步拓展到線下實體業務,不再侷限於數字化屏幕,因此,設計師需要掌握的知識領域和思維方式也被延展到多平臺。

3.第三次變革:融合與細化並存

第三次變革,似乎來的沒那麼猛烈,但在悄然聲息中形成新的商業秩序。

近年來,各行業跨平臺的商業策略和業務機制在數字化產品上的映射,經過多年磨合,趨於穩定和成熟。

我經常把各行業消費型 App (比如電商、社交、新聞、外賣、打車等)的 Logo 和名稱去掉,讓大家猜是誰及所屬行業,即便有些 App 的名字大家不熟悉,但很少有人猜錯其行業。

這說明,很多產品的用戶心智模型已經固定,此時推出極具顛覆性的產品架構的風險不可估量。

因此,在新一輪創新技術 (比如:人工智能、數據驅動) 未成熟,和產品結構亟待探索前,企業對設計團隊的需求向品牌、內容運營類設計靠攏,而較少推出產品結構層面的創新。

📌 設計師的職業發展呈兩大趨勢:

✅ 一是融合,不再區分交互,視覺和動效設計師,而統稱爲產品或體驗設計師,但他們的工作各有側重;

還有一部分全鏈路設計師,他們的工作從初期的產品規劃延伸到開發落地,並且跨手機、電腦、智能設備等多平臺,橫貫線上線下。

✅ 二是更細化,拿視覺設計師舉例,視覺設計師的工作分別專注於品牌、新媒體運營、數據可視化、商業插畫、三維設計等。

📌 不管科技如何進步,社會如何發展,職務或工作逐步融合還是細分,從流程角度來說,在每一個環節,設計師都需要向前並向後思考:

✅ 往前,需要儘早進入角色,並瞭解產品前期策略與規劃,以便高效協同;

✅ 往後,將自身的工作更好的交接到下一個環節並延續,保證高品質的設計。

從跨平臺跨觸點角度來看,同一個產品功能或運營活動,如何在不同載體與用戶交互的多個環節有效觸達,都需要設計師對產品的深層理解,和研發流程融會貫通。

在社會與產業的主流發展中,伴隨一些永恆不變的話題,在這裏,我還想與大家交流幾個設計行業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

設計職場熱點問題

問題一:去產品公司還是諮詢公司?

在產品公司工作還是諮詢公司工作,對設計師的職業發展而言各有利弊。

👉 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

少有設計師,由一家諮詢公司向另一家諮詢公司流動。

在 EICO 任職期間,辭職的設計師大都流向 BAT、美團、字節等頭部產品公司。而新加入 EICO 的同事,也鮮有來自其他設計諮詢公司的同行。

我認爲,這並不是由於競業協議導致的不流動,而是大廠的虹吸現象比較嚴重,也符合絕大多數設計師的職業發展路徑。

就像美國的設計師,大多在微軟、谷歌、Facebook 等產品公司,和青蛙、IDEO 等設計諮詢公司間來回切換。

📌 在產品公司工作的優勢在於:

✅ 設計師可以深入某個/多個功能模塊和行業,不斷迭代,更注重縱深發展。

✅ 設計師可以深入感受公司層面的多元文化。

✅ 與不同職務部門之間的長期接觸,有利於提升設計師的協作能力。

📌 在諮詢公司工作的優勢在於:

✅ 設計師爲不同行業、不同平臺的客戶打造產品和服務,在設計思路宣講和快速學習能力方面提升較快。

✅ 與客戶合作時,設計師可以直接與產品總監甚至創始人、合夥人聊產品層面的需求。

✅ 諮詢公司比較尊重設計師的個性化需求。

📌 二者的劣勢也顯而易見:

產品公司的設計師,羨慕諮詢公司的設計師可以頻繁體驗不同的領域和平臺。而諮詢公司的設計師,則渴望在一個特定領域的產品中沉澱。

所以,要確定哪條路更適合自己,設計師需要根據自己當前的狀態、能力結構以及職業規劃來綜合平衡。

問題二:從事設計專家還是設計管理?

“從事設計專家還是設計管理”,對於資深設計師來說不是問題,他們深知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特點,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

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某些從業多年的設計師,他們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也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做管理。

不管做設計專家還是設計管理,領導力都至關重要。

設計師可能不需要組建和管理團隊,但必須挖掘團隊成員的潛力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輸出高質量的設計。

當團隊成員遇到專業瓶頸或項目進度受阻時,有領導力的你可以成爲團隊成員最值得依靠並信賴的人。

📌 我認爲,設計領導力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 設計是一門技術,設計專業人才必須有高審美,懂產品策略、設計理論及方法論,對所處的行業有深度理解和洞察。

✅ 建立信任感,爲團隊提供足夠的培訓、工具、方法論和資源,並且相信團隊成員的個人能力,並支持他們通力協作。

✅ 面對各種概念方向和流程進度的選擇時,堅定爲團隊指明方向,並對結果負責。

✅ 及時並透明的溝通,爲團隊設定清晰的目標和期待,併爲團隊成員提供及時、具體、有效的反饋。

✅ 以身作則,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表率。

設計師可以在積累以上五個方面的經驗之後,再探索自我實現的價值,選擇縱向發展成爲設計專家,還是橫向拓展成爲設計管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

 問題三:設計畢業生如何找工作?

近些年,國內的設計畢業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海外畢業歸國尋找工作機會的留學生也逐年遞增,由於疫情還加劇了迴流。

海歸留學生在設計方法論、設計提案、批判與覆盤等方面的能力更加突出和全面,具備實習經驗的國內高校畢業生與實際工作的結合更緊密且接地氣。

大環境複雜多變,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逐年增長。

不管是海歸還是本土畢業生,沒有突出實習經驗的應屆生一般都在篩簡歷階段被刷掉。

主要原因是公司更看重求職者的實戰項目經驗,求職者在學校裏參與了很多虛擬項目,但模式化產出的作品集參考價值不高,千篇一律的思維導圖、用戶畫像、設計流程,沒有將每個人的差異化能力和潛力展現。

📌 給設計專業畢業生一些投遞簡歷和作品集的建議:

✅ 仔細閱讀目標公司及崗位的招聘需求和職位描述,有針對性地將相關項目和經驗放在作品集中。

比如目標公司的崗位是“企業級服務系統的設計師”,你最好整理一些涉及 B 端平臺的項目經驗或思考。

✅ 很多公司對畢業生在工作經驗上沒有太高的期待,因此,考察重心在自我成長的潛力。

所以,你一定要思考清楚自己最獨特的的能力是什麼,並在面試時突出自學能力。

尚未畢業的在校生,不要等到臨近畢業纔開始迷茫,一定要多找實習機會,探索各種途徑接觸你心儀企業的設計師,與他們直接交流。

📌 至於如何從衆多實習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一個極端但有效的方法是:

在線上平臺比如微博、知乎,與優秀的設計大咖交流。在線下擠破腦袋去參與各種業界大咖的交流活動。

爭取一切機會,當面把自己的簡歷和作品集交到大咖手上,讓他們給你一到兩分鐘時間,快速展示你的作品和能力。交流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儘快的展示你的設計思路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有的實習生覺得,進入大廠,就萬事大吉,就可以爲自己的簡歷抹上濃厚的一筆。

其實不然,雖然實習積累作品和經驗很重要,但真正學以致用的能力纔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的能力不足,有經驗的面試官通過兩三句話,就能考察出作品集中展示的經驗是不是你真正的實力。

所以,當你進入公司,要抓住機會,主動接觸各種項目、工作,找到自己擅長和薄弱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鍛鍊和提升。

2015 年,我在知乎回答過一個問題:“設計能做一輩子嗎?”,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是:名頭不重要,不斷提升綜合專業能力和開闊的眼界,才能以不變勝萬變。

是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但持續迭代、穩步成長的你,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法。

本期【藍湖大咖訪談】就到這裏啦,我們下期再見!

同學們有什麼想和大咖請教的呢?歡迎留言,湖湖會定期翻牌子的哦~新年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