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日談糝(sá)

小寒日,外出,遠望四野蒼茫,未至極寒,仍是涼意浸人。

飄冒着的煙霧,看起來暖洋洋的,忍不住想去靠近。天寒地凍,談點喫的,似乎最合時宜。因爲體瘦的緣故,曾被人打趣說我“需要儲備足夠的脂肪過冬”。在中國的飲食習慣裏,豐富的油脂,好像給人更多的溫暖。

那是個清寒早晨,類同今日,呼出的是一道道白氣,街面上行人寥寥。同事說,走,今天帶你去喝糝,嚐嚐臨沂街邊的正宗特產,別處沒有的!

“啥?”是什麼?忍不住問他,如今什麼時代,秀才不出門知曉天下事呢,這倒勾人的興致。於是一行人四人興沖沖去到臨沂街頭去喝糝湯。

在沿街的門口很不顯眼,鋪面很小,食桌只有三四張。除了賣糝湯,還有粥、包子和油條,夫妻兩人自然而然地忙,客人點餐之後自取自用。實在沒有位置,就端了湯坐在車裏喫。

乍一看,糝和河南的胡辣湯有幾分相似,昨夜夢還沉着,看着濃湯,上浮着切得薄薄透明的牛肉數片,再難消受重口味的喫食,頓時生出抗拒的心。


可能看出我的排斥,再三勸說我就喝一點。小試一口,並不鹹腥,又學別人的樣子沾新出鍋的油條喫,確實不錯。半碗下去,渾身熱絡起來,鼻尖上滲出密密細細的汗。

正專心喫着,聽見熟悉的聲音,是另一個同事。喝一碗糝,如同在武漢過早的街頭燙一碗熱乾麪,再尋常不過。聽說小店的夫婦並不靠賣糝湯賺錢,熬製糝湯多用牛肉和麥仁、麪粉、蔥、姜、鹽、胡椒粉、香油等原料,經多道工序製成。所需原料均需提前備下,爲不熬糊需得時時在旁提防,花費人力也大,多有無法維持店家早改做其他,不過是爲了這尋常百姓的交口喜歡才堅持着。


關於糝,有好幾個傳說,一說乾隆帝微服私訪至沂州府,厭倦宮中膳食,召本地老廚做得這道鮮湯,問起湯“這是啥(糝)”而得名,我不敢苟同,古人不是問“此是何物”更爲真實?心裏自然傾向了另一版故事。

東晉時,一對外地夫婦逃荒來到臨沂,窮困潦倒,看着可憐非常,王羲之於心不忍,常相接濟。夫婦二人感動卻無能爲報。一天王羲之病倒了,二人覺得報恩的機會來了,磨刀霍霍將家裏唯一的母雞殺掉,準備煲鍋養生湯給恩人,並在湯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驅寒中草藥。

本想把雞煮得爛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湯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雞湯,妻子很生氣,可家裏又沒有其它東西,只好把煮“糊”的雞湯送給了王羲之。再說王羲之本來臥病在牀,吃了中藥病也略有起色,但口乾舌苦,沒有食慾,看着送來的雞湯,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嚐了嚐,沒想到這一喝,頓時神清氣爽,病好了大半,一時興起,隨手提筆寫下“米參”二字,意思是米中人蔘。後來,人們就把它稱做糝。


這個故事被有心的店家貼在牆面上,我便從這裏得知。小的店面,多是本地人居多,說起民間傳說哪一人不是順手拈來?當時還思忖是否是牆面太過斑駁無法示人以此掩蓋,如今倒叫我驚訝,或許是對於一種美味記憶,故而有此溫柔之情,或是說對這樣一種美食的信心,才使他們如此堅定:會有一個不知道這個故事的人經過,然後看到這個故事,記住這一美食!

人間美味紛繁,何此一種罷了。寒夜漫漫,只此一種使我饞念,所有原料在慢火的熬煮過程中,沒有一種出挑,卻又缺一不可,融合得恰到好處。

有些事,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總叫人念念不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