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提起陝西人,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豐富的麪食,比如biang biang面、涼皮肉夾饃等,或者說蹲在犄角旮旯裏吃麪的習慣,到了冬天,大碗寬面外加一瓶啤酒,也是很開心的說。

關於文學,我讀過很多人的作品,但是我對路遙的印象很模糊,因爲他並不是我特別喜歡的那種文學風格,我對他的瞭解就像《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這本書的封面一樣,一個模糊大概的印象。

路遙只是他的筆名,他的本命爲王衛國,這本《路遙年譜》根據路遙的一生講述了陝西的變化,以及路遙對文學版圖的貢獻。

很多學者在研究一個作家的時候,會研究他的出生地,也就是他的故鄉,故鄉對於作家來說,是第二個母親,尤其是文學類的作家,故鄉的風土人情就是他們靈感的來源。

當然,路遙從小生活的地方或許會很艱苦,不過藝術薰陶卻一點都沒少,路遙的母親雖然來自農村,確有一副好嗓子,是村裏有名的歌手,他本家的“五叔”喜歡說“古朝”,原生態的音樂和獨特文化的薰陶下,培育了路遙獨特的文學態度。

文化和文化是相通的,在《這個殺手不太冷》裏,有這樣一句話: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是這樣?  總是如此。)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藉着人物孫少平,說出了他對人生的定義:

人活着,就得隨時苦難!

路遙早起的苦難生活,都是生活環境給予的,這種苦難帶給他的傷痕,成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當然,對於一個人來說,有苦難肯定也有溫暖,在路遙的一生裏,他的溫暖最早來自於奶奶的關愛,那個坐在炕頭上面露慈祥微笑的老人,便是他年少的光。

雖然路遙家境貧寒,但他還是如願上了學,因爲他家子女衆多,沒過多久路遙父親就把他過繼給了他的哥哥,七八歲對於路遙而言,雖然還小,想要跟着自己的父母,他也更想上學,當時奶奶也在大伯家裏,加之伯父母對路遙很好,路遙很快適應了這裏的生活。

因爲獨特的經歷和生活背景,所以路遙只有一個,在這本《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遙年譜》裏,講述了路遙從出生到43歲的人生經歷,其中有苦有甜。

他是不幸的,從小就要承受飢餓困苦,他又是幸運的,奶奶和大伯家對他很好,他也上了學,我們可以在他的成長中看到他文學中的影子,卻無法在複製這麼一個人,因爲一個人寫作風格不僅僅是外在環境影響下形成的,他的思維邏輯以及世界觀往往也會夾雜在作品人物中,或者說,我們在看一部小說或者散文時,我們看的也是作者的思想以及對寫作的態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