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忘情

“太上忘情”四個字出自《世說新語·傷逝》中的“王戎喪兒萬子”一節:王戎的小兒子萬子死了,山簡去探望他。看到王戎悲傷過度,山簡就說:“一個懷抱中的嬰兒罷了,怎麼能悲痛到這個地步!”王戎說:“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山簡很敬佩他的話,更加爲他悲痛。

王戎提出的“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可以看做是魏晉名士的精神寫照,但是,凡事都應有一個度,喜怒哀樂這樣的情感一旦過度,很容易傷身。


人都倡導有情,而莊子獨倡“無情” 。

莊子的“無情論”在魏晉時代得到熱烈迴響,成爲魏晉玄學四大課題之一。那個時代的哲學家真是性情中人,可以把有情無情作爲一個課題,點燃一個時代的學術熱情。這段著名的無情論產生於莊子與惠子的對話: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惠子問:“人原本是沒有情感的嗎?”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上文莊子說:“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羣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德充符》

    惠子問莊子:“人一定要無情嗎?”

    莊子說:“是的。”

    惠子說:“人若無情,怎麼還能算人?既然人之被稱爲人,怎麼能夠無情?”

    莊子辯解說:“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意思是,我所說的無情,是不要讓自己的喜好厭惡等情緒傷害自己的身體,要順應自然,不刻意養生就能實現養生的效果啊。

莊子認爲,修行高的人,有人的肉身,但沒有人的俗情。有人的肉身,所以和人相處在一起;沒有人的俗情,所以不受別人的影響。他是在天人的框架中來看人情的,天是自然的,天沒有情,如老子說的“天地不仁”。


莊子對惠子說:“人本來沒有情感的。”

惠子說:“人如果沒有情感,還叫人嗎?”

莊子說:“道給了人容貌,天給了人形體,怎麼不叫人呢?”

惠子說:“既然叫作人,人怎麼能沒有情感呢?”

惠子很困惑,莊子接着說:“你所說的情,不是我所說的情。我所說的無情,不是說人沒有感情,而是說人不應該以情傷身,情是指好惡,也就是愛憎,人應該順其自然,不要爲生命增加這些額外的東西。現在你把精神都用在追逐外物上,浪費精神,整天倚着樹思考各種問題。天給了你形體,你卻浪費在對堅白這些邏輯命題的思考上,不是太可惜了嗎?”


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對於個體情緒都不主張恣意宣泄,都主張要“忘情”。

《晉書·阮籍傳》中記載的一則阮籍的逸事,同樣表現了悲傷過度對身體的損傷。阮籍的母親得重病快要死了,有人告訴了阮籍。  當時阮籍正在與人下棋,聽到這個消息,竟若無其事地繼續下棋,還喝了好幾斗酒,吃了一個豬肘子。等喝完酒、喫完肉、下完棋,阮籍突然站起來大喝一聲:“窮矣!”吐血數升,悲傷得幾乎暈厥過去。 後來幾天,阮籍一直在悲痛中度過,全身只有皮包骨頭,幾乎死去。

悲傷是正常的人類感情,正如王戎所說“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一個人若是不懂得悲傷,那就同木頭人無異。但是悲傷也該有限度,悲傷過度,就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其實不只是悲傷,所有過度的情緒都會對身體造成或多或少的損傷。

這一點莊子說得很清楚:“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

意思是,人們過度歡欣,定會損傷陽氣;人們過度憤怒,定會損傷陰氣。陰與陽相互侵害,四時就不會順應而至,寒暑也不會調和形成,這恐怕反倒會傷害自身吧?


雖然在莊子說這番話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現代醫學的概念,但是,現代臨牀醫學已經證明了莊子的理論。據研究者研究發現,過度的情感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是直接的,臨牀上不同的情感刺激對不同臟器有不同影響,如喜傷心、怒傷肝、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

與此同時,過度的情緒還會對人的生理機能產生影響,因此,養生的祕訣之一,就在於保持平和的心情,既不暴喜也不暴怒,即便做不到“太上忘情”這樣的境界,也要儘量避免淪爲情緒的奴隸。

王陽明在《與王純甫》的文章中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人難免會遭遇挫折、屈辱,甚至是巨大變故。當此時,能平靜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致良知了,也是毋任情了。


爲什麼不能徹底放任自己的情感?心學的道理是,情感不適度地發泄是對情感和精力的分散和浪費,而心學的基本要求是,人應該約束自己的情緒,以養精蓄銳,讓情緒免於分散和浪費,從而獲得情感所產生的質量和敏銳。

人若不能控制過度的情緒,最終會淪爲情緒的奴隸,爲其所驅使。凡是得意時就喜不自禁,失意時就怒氣沖天,當氾濫的情緒主宰你之後,你根本關注不了當下,分不清對錯的念頭,一事難成。

我們都知道,特別理性的人只是因爲他能約束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合理表露會讓他擁有人生的質量和敏銳度,使其變得更爲理性;感性的人則任由情感氾濫,當真正需要約束感情時,他發現自己已無法控制它們了。所以如何保持感性與理性的平衡是關鍵,只有學會平衡,才能從容的應對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