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曉無爲,方懂得生命

道家認爲,天地萬物都在不息的動態中循環旋轉,在動態中生生不息,並無真正的靜止。一切人事的作爲、思想、言語,都同此理。是非、善惡、禍福、主觀與客觀,都沒有絕對的標準。無論是歷史,還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相生相剋的,沒有了結之時。生命無常,且生生不息,所以,對待生命的態度,就成了千古聖賢時常討論的一個話題。

莊子雲: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其出”意思是生命的外在,“不”就是不因生命外在的東西而欣喜。白話文的意思是:上古得道的真人,當堯、舜也沒有什麼高興,當週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萬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王霸業,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其入不距”,也沒有覺得同外界有了距離。嬉笑怒罵均與他人無關,“悠然而往,悠然而來”,對待生死,怡然自得。

傳說中大禹有一語名言:“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即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可謂一句點透生死。古人也常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意思是,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


莊子主張要做超脫生死,置死生於度外的“真人”。因爲古之真人能“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訴,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他死後才能“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齎送。”在莊子看來,生死並不是絕對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人與萬物合爲一體“有”、“無”、“生”、“死”的界限也都是相對的。

我們的生死都是宇宙大道的造化,既然我們的生無非是道的外在化,我們的死無非是道的內在化,既然道的運行和造化獨立不倚、所向披靡,我們何必不自量力去損害大道和幫助大道呢?

凡真人都應該“得”“道”,都應該獲得“聖人之道”。一旦超越和擺脫了生死的種種束縛,就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一旦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他就體悟到了或獲得了獨立不倚的“道”了。他一旦體悟到了或得到了獨立不倚的道,他就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進入無生無死的境界。道大化流行而使萬物生生死死,而道自身卻不死不生。它對於事物,無所不送,無所不迎,無所不毀,無所不成。莊子將這稱作“攖寧”。


攖寧所表達的就是一種在萬事萬物生死成毀的變動不居中和種種干擾中保持寧靜或寂靜的心態。因爲到了這個時候,天人合一,人道合一,對自己的生死也能夠以道觀之,生死成毀也就成了一種無所謂的事情了

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纔會有那麼多的帝王將相苦修長生之道,卻無法改變生命短暫易逝這一事實;人是有貪慾的,又是有惰性的,纔會有那麼多的“鳥爲食亡”的悲劇發生;而人又是爭上游的,所以纔會有那麼多的“只爭朝夕”,永不鬆懈。但事實上,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它在於一呼一吸之間,在於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

宇宙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剎那間都會有所變化,不會永恆存在。人生不過是一次旅行,漫步在時空的長廊,富貴名利,如雲煙過眼。


天下有勝於無,一切從無中來到無中去,其實這正是生命的本真狀態。只是有些人把生命想得過於複雜,令它承載了許多額外的沉重,因此失去許多生活的真味。

生命的收與放,本質都是一樣的。所有生命都在自由中流轉往復,我們只需靜靜地面對世間萬物的生髮、繁榮、衰滅,達生只需知曉無爲的道理,如此,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