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難,知己更難

一個“道”字,傳播千年,不腐不朽,不衰不退。《道德經》是我國曆史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我直到二十五歲之後,才知道人應該讀《道德經》這本經典古籍。爲什麼呢?學生時代教科書讓我們學習《論語》。那個時候,我們要積極向上,爭取自己什麼都做得好,青春年少,激進,向上纔是那個時代的語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溫故而知新。”

這樣的語言,告訴我們,只有自己好好學習,才能擁有想要的未來。

踏入社會之後,人要學會閉嘴,與人相處,不能爭強好勝,要控制自己的慾望。要處人之下,顧人之感,張揚會爲自己招來不可預料的麻煩

這時候,《道德經》自然而然的就出來了。它教會我們如何在這個社會上活得自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道理太深,絕非一時所能體會。來日方長,《道德經》能常伴身邊,是一種幸福,感到心安,給人安全感。

今日我想說的是關於自己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我看來,這句話一定要常記心中,不斷的去理解、學習、體會。

認識自己,看似簡單,實則最難。越是知道的越多,越是難去認識自己,人都是有慾望的,一旦慾望佔據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待自己的,將會是萬丈深淵。另一方面,知道越少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瞭解自己,這是由認知決定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能夠了解,認識別人的,算作是明智;能夠了解,認識自己的,纔算是真正的高明。

1. 知人難。

想要了解、認識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的,有些人透明的跟一張紙一樣,一眼就能從表看到裏。這樣的人,似乎很容易就能瞭解。

但是還有些人,爲自己披上厚厚的僞裝,展現給別人的是一方面,真實的自己又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所以,知人難。

這樣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是三國爭霸時期,尤爲明顯。

陰謀論,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爲了爭奪更多的土地,爭取更大的權勢。各種陰謀詭計,應用的是爐火純青。永遠都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司馬懿,聰明才智,城府極深,但還是沒有看透諸葛孔明的空城計。兵至城下,諸葛亮一人、一桌、一琴、一曲,不費絲毫兵力,便退了司馬懿英勇之師。

儘管諸葛亮善於用計,但是最終蜀國沒有贏得魏國,司馬懿最終還是贏了。司馬懿的隱忍,和對諸葛亮的剖析,理解,知己不足,是他的高明,這後文再敘。

諸葛亮是聰明人,孟獲是一介莽夫,容易被諸葛亮之輩一眼看穿。所以諸葛亮七擒孟獲,將之收服,這種實力懸殊的較量,知人者智,便可輕而易舉獲勝。

知人難,聰明如諸葛孔明者畢竟少數,看穿一個人,真的難於登天。而現代人,善於隱藏,想要看穿,更是難上加難。

2. 知己更難。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人會因爲自己做不到,而把一些話常掛在嘴上。比如說夢想,因爲實現夢想有難度,所以夢想是很多人口中的詞語。

無論是自嘲還是雄心壯志,這個年代,夢想是被玩壞了的。

上面說到司馬懿高明,這就體現在他的自知之明。諸葛多次出兵,對司馬懿百般辱罵,司馬懿自知抵不過,便把頭埋的深深的,無論如何絕不應戰。

他是縮頭烏龜?可以說是,但是如果他出城迎戰,死亡也就離他不遠了。

人對自己都是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的。於是大部分人都是堅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輕鬆解決掉面臨的任何問題。

指使別人,貿然出手,拒絕別人的意見等,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體現。

正是因爲這莫名的自信,讓人看不清自己,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面對大點的困難之後,將束手無措,葬送自己。

馬謖失街亭就是一個典型的自大的例子。

知人難,知己更難。

識人者,在觀察,在分析;識己者,需要拋開對自己的盲目自信,打破自己以往的思想,要拿着刻刀在自己身上一刀一刀的剝開,才能看見自己的真實。

所以,知人難,知己更難。

知人者智。

我們不是孤島上的魯濱遜,也不是茫茫海洋裏的聖地亞哥,我們處在泯泯衆生之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與人打交道。我們必須懂得識人,懂得與人相處,這是我們生存必不可少的技能。

知人者,懂得如何與人溝通,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懂得讓人處的舒服,能夠贏得別人的認可,贏得別人的尊重。

自知者明。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無論戰場,還是商場,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對方什麼實力,是戰鬥勝利的必然條件,否則必將一敗塗地。

無爲不是無所作爲,而是不妄爲,不亂爲。

知己者,虛心學習,知道去尊重誰,知道何時該出手,何時該埋頭苦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告誡我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人活得聰明不如活得高明。

畢竟聰明易被聰明誤,唯有高明可終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