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以來的童書世界

文/涅陽三水

人類發展到了19世紀,在工業文明發展比較快的國家,至少在知識階層有兩個觀念,漸漸成爲共識。

一是兒童教育非常重要。

兒童教育重要,就需要從兒童的興趣出發,簡單來說,就是兒童需要愉悅。

另一方面,爲兒童創作文學作品,是一件很有價值很榮耀的事情。而且,因爲紐伯瑞他們的努力,童書漸漸也成了利潤可觀的產業。

所以,無論是爲民爲利,還是基於公益心,不少世界頂級的作家,開始爲兒童創作。

爲兒童創作,也創作小說詩歌,但最著名的還是《安徒生童話》,《豪夫童話》,俄羅斯的托爾斯泰,美國的霍桑,英國的狄更斯,王爾德,都是大文豪,他們也創作過不少兒童故事。

最著名的作品,比如狄更斯的《聖誕頌歌》,王爾德的《快樂王子集》,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盛極一時,可謂是變化日新月異,這樣一來,財富是越積越多。

然而,童書最大的消費羣體,卻是中產階級。

在那個年代,因爲產業的繁榮,就促生了社會對孩子的關注,致使英國的兒童文學相當繁榮,誕生了許多經典作品。

比如金斯利的《水孩子》,麥克·唐納德的《北風的背後》,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還有愛德華·利爾的《荒誕書》等等。

。。

同一時間的中國,是怎樣的情形呢?

商務印書館1922年創刊的《兒童世界》,是中國第一個兒童文藝刊物,最近有一套“百年百部”中國兒童圖畫書系列中的《河馬幼兒園》,就是出自兒童世界的圖文故事。

老一輩作家們,像魯迅兄弟,尤其是弟弟周作人,對中國童書理論的開拓,貢獻最大,最早翻譯研究推廣《安徒生童話》。

中國著名的作家裏面的矛盾,巴金,葉聖陶,冰心,鄭振鐸,豐子愷,他們都嘗試創作過童書。

不過今天讀來,最有童趣的還是張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了。

但是那時候的中國,磨難太多。

直到20世紀的下半葉,中國童書,曾經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有過短暫的繁榮誕生過。

像《蘿蔔回來了》,《神筆馬良》,《小布頭奇遇記》這樣的經典,但是隨着政治運動的到來,又沉寂了幾十年。

又到80年代的中後期,才漸漸地緩過勁來。

21世紀童書討論的社會議題,遍及方方面面,有時顯得過於的沉重,深刻,但是保留了童書的基本特點,就是最終給讀者留下光明和希望,從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這時候的中國,童書也變得異常地繁榮起來,正在融入世界。

中國的創作者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獎。

2016年,曹文軒老師獲得了國際安徒生大獎。爲此,中國的圖畫書也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

2019年12月12日,雙十二,美國童書史學家馬顧士先生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凱迪克獎,需要國際新面貌。

基本觀點是,凱迪克獎需要將獲獎的插畫家,擴展到全球範圍,而不是僅限於美國。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看到了中國圖畫書正在崛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