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開拓史(二):屌絲們的勝利》

《獨立宣言》中文譯文:

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力,謹莊嚴宣告: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爲、而且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爲自由獨立的合衆國,它們解除對於英王的一切隸屬關係,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繫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上篇說到了繼英西海戰結束之後,老牌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國事衰弱,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愈發減弱,北美逐漸淪爲了英法的勢力範圍。隨後,北美的土地上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英國殖民者,但都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並沒有形成穩定的定居點。直到1607年,一個大約一百來人的殖民團體,在乞沙比克海灘登陸併成功穩住了陣腳,這才建立起了英國在海外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詹姆士鎮(或者譯作詹姆斯敦)。

在之後的一百五十年裏,北美又來了許許多多的殖民者,其中包括被流放發配的罪犯、底層貧苦農民、落魄水手以及虔誠的傳教士等等,這些人中除了一心想要傳播上帝福音的傳教士以外,大多是在英國本土混不下去的底層人,沒錢沒房沒有土地,典型的一人喫飽全家不餓,整個爛命一條。

“與其在貧苦交加中坐以待斃,何不出去博一搏、闖蕩一下呢?萬一成功了呢?”

懷抱着這樣的想法,心念着對未來生活的殷切渴望,他們闊別故土,冒着過半數的超高死亡率,迎風破浪,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裏,一路披荊斬棘,艱苦奮鬥,最終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家園。

這是一羣英勇無畏的開拓者。

到了18世紀中葉,在北美的東海岸逐漸形成了13個英國殖民地,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由於氣候和地理環境、人員組成等因素的差異,造成了它們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這也爲日後的分裂主義和南北戰爭埋下了伏筆。需要注意的是,北美的這13個殖民地卻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建立起來的,建立的方式也不一樣。自1607年英國人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的第一塊北美殖民地算起,到1733年第13塊北美殖民地佐治亞的誕生,整整經歷了126年之久。

18世紀後半期,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了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鍊鐵、採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英國政府爲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後來,更是又想出個印花稅的新花樣,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誌、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一舉動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一時間像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之類的反英組織層出不窮,受夠壓迫的殖民地人民開始奮起反抗,從一開始的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到後來逐漸有了武裝反抗的苗頭。

按理說,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英國王室和政府實在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之前行爲作法是否有失妥當了,但自命高貴的英國人二桿子精神發作,不僅沒有反思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反而魯莽地派出軍隊進行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正所謂“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一時間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爆發,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也許是鑑於開槍之後鎮壓的效果不甚明顯,英國人稍加思索之後,還是選擇讓步取消了印花稅,然而還未等十三州的人們高興起來,英國政府旋即一波騷操作,不僅要向殖民地傾銷茶葉,壟斷了茶葉貿易,還爲此專門徵頒佈了茶稅法。

“斷人財路,形同殺人父母”,之前收稅就已經很讓人難以忍受了,居然更過分到要喫獨食,獨霸市場。

“你宗主國大口喫肉,殖民地連口湯都不讓喝?憑啥?憑啥!”於是在對英國的不滿情緒醞釀下,很快便爆發了著名的“波士頓傾茶反傾銷事件”。

這是一場由麻薩諸塞波士頓居民對抗英國國會的政治示威,是美國建國重要事件之一,後來美國人“抵制茶葉即是愛國”的觀念也正是來源於此。

不過直到此時,北美的十三州仍舊沒有下定決心要獨立抗爭,各州代表相約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關於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自己個人或者祖上都是來自英國,與祖國有着難以割捨的感情,如非必要真沒人願意當那種數典忘祖的人。

然而傲慢的英國王室和政府卻絲毫沒有讓步的意思,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

這就是典型的給臺階不下,逼人上梁山的橋段了,既然和平不了,那就索性打唄。

1775年4月19日清晨,被受大英帝國欺壓,忍無可忍的波士頓人民率先在列克星頓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由此正式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列克星頓的槍聲極大的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大家義憤填膺,同仇敵愾,爲了聯合抗英,在費城緊急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會議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童靴爲總司令,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用教科書上的解釋來講是,此次會議爲武裝反抗侵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解決了爲什麼要打,爲誰而打的根本性問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然而有決心是好的,但現實總是殘酷的。當年的大英帝國可不是現如今連英倫三島都快保不住的弱雞廢柴,那個時候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打遍天下無敵手,光在北美的駐軍就不下三萬人,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而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才剛剛三百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人員缺乏訓練,一羣標標準準的烏合之衆。

戰爭初期,雙方力量差距那是相當的懸殊,但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逐漸左右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正如偉大領袖毛主席所說的那樣——“侵略者必敗”。雖說當時的北美從法理上來講算是英國的一部分,但英國人的所作所爲卻無異於搞侵略。

用時間段來劃分,美國的獨立戰爭可以大致分爲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775年~1778年,主戰場在北部,英軍佔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反抗烈火。大英帝國企圖用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

但是英國還是低估了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決心和意志。大陸軍不僅沒有被動防守,坐以待斃,反而集結各個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圍困波士頓並首戰告捷,殲滅英軍一千餘人,迫使英軍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隨後又陸續發生了諸如薩拉託加之役等大大小小的戰鬥,逐漸扭轉了戰爭局面,另外隨着戰爭進程的發展,原本隔岸觀火的法國、西班牙、荷蘭也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先後對英宣戰,並對大陸軍提供支援。受形勢所迫,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退守紐約。儘管局勢對英軍不利,但此時的大陸軍亦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戰爭進入了僵持階段。

第二階段1779年~1781年,主戰場開始轉入到南部。

自英軍新任統帥克林頓上任後,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應該說這一戰略部署充分考慮到了當時的實際形勢戰況以及敵我的優劣,從戰略的層面上講無懈可擊,而後來的戰況也證明其決定的正確。

1778年底,英軍集結重兵向南方發動強大攻勢,攻取佐治亞州首府薩凡納;

1779年秋,成功抵擋住了美法聯軍對要塞薩凡納的進攻;

1780年春,克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面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

然後不知出於何考量,英軍並沒有繼續趁勢擴大戰果,反而率主力回師紐約,僅留下不到七千人的英軍駐守南方。這就爲南部民兵游擊隊的活動提供了方便。在南部民兵游擊隊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實行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策略,持續不斷地騷然作戰,使得英軍損失慘重,被迫從內地向沿海撤退。最終,在約克城戰役中,大陸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第二年,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並與1783年9月簽署《巴黎和約》,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參與會議的衆人普遍認爲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儘管全國性政府必須擁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但爲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必須在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佔控制地位。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制憲會議制定和通過了美國憲法,自此一個聯邦制國家誕生了。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是受壓迫的民衆反抗封建皇權貴族的戰鬥,是一場屌絲們的勝利。這一事件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極具影響力,世間的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一個國家也可以沒有皇帝,沒有貴族,我們自己就可以當家做主,而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也是受此影響。

無論眼下的中美關係如何,我們應該持何種立場,但就當時而言,北美的獨立戰爭是具有時代性和正義性的,它切合了時代的潮流,符合歷史發展規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