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子畏於匡,顏淵後。

11.22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爲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畏”,是民間私鬥。孔子在匡地被當地人圍困。

非常危險,孔子對憂心忡忡的弟子們說,文王之道在我身上,我命在天,若上天要這道傳下去,我自然沒事,匡人能奈我何?

孔子鎮定自若,一邊撫琴唱歌,一邊派人找甯武子解圍,最後匡人弄明白了,解圍放行。

脫離險境,一路狂奔,顏回落在了後面。孔子非常焦急,等顏回終於趕上,孔子脫口而出:我以爲你死了呀!

孔子自己被圍,他不擔心自己會死。顏回晚跟上一會兒,孔子就擔心他是不是死了。師徒之情,溢於言表。

顏回說:您老人家還在,我怎麼敢死!

這就是顏回,父母在,不敢輕生。師父在,也不敢輕生。他絕不會輕舉妄動,一定千方百計保護好自己,還要事奉師父呢!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慣例,我們先來溫習一下昨天學習過的內容。昨天其實是通過師徒四人的對話,揭示了什麼叫因材施教。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說的是子路先提問:我聽到了就要行動嗎?

這裏的聽到就行動,指的是他比較認可的道理,或者說要做的計劃,是不是要立即就開始實行。

孔子說:不行,你有父親和兄長在,你要先和他們商量討論,咱再做決定。

同樣的話呢,冉有又問了一次,結果孔子說:你馬上就行動啊,還墨跡啥呀!

公西華這個人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看到孔子對兩個弟子給予了完全相反的結論,他就很奇怪,向孔子求證,說:您這麼一來,我就迷惑了,我斗膽問一聲,是什麼原因呢?

孔子這纔給出了他所以這樣回答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冉有這個人做事比較退縮,屬於三思而後行,多次思考才能行動的人,行動力不夠強,想法有點多,要鼓勵他讓他早一點行動。

但是對於仲由這個人,就是子路,他本身就屬於急性子,兩個人的膽還不如他一個人大呢!聽到什麼好東西就是恨不得立馬就去辦,往往會考慮不周。因此我讓他跟父兄商量商量,其實也是讓他冷靜下來思考,思考以後,考慮成熟了再行動也不晚。

這就是孔子最著名的教學方法,那就叫做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性格特點不同,我們要有針對性的給予解決。

這就像我們得病了,比如說吃藥,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中醫來講,同樣是胖,各有原因呀,你照一個方子去吃藥是不行的!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講的內容之後呢,我們來學習今天新的內容,今天這個內容,說實話乍看你會覺得有點不適應,但看了瞭解以後你會被孔子和顏回這師徒之間的深情所感動。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爲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這裏面首先說這個畏,華杉解釋成民間私鬥,說孔子在匡地被當地人圍困。其實我感覺這個畏應該視爲圍,被圍在匡地,被困在匡地,應該更加合理一點。

說到這裏,可能大家會奇怪,說顏回在前面章節裏不是死了嗎?怎麼這裏這麼說嗎?其實論語它不是一本小說,而是語錄體,各個章節因爲各種情況需要,時間線是亂的,這裏說的是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

這裏我把這個事兒給大家講一講,怎麼回事兒?

我們以前講過,孔子受到三桓的排擠,在公祭上本來應該分得祭肉,但是他們就是不給他,孔子一看不給他,意思是不想讓他做官了,而他自己有一腔的抱負沒法實現,只好去別的國家去尋找機會。

經歷了在衛國南子那場事件之後呢,發現他無法在這個地方實現夢想,那他就辭別了衛國,又出走了。

他是從衛國的都城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境內,到陳國的都城宛丘,也就是河南省的淮陽縣境內,出了帝丘,向南稍微偏東的方向前行,需要經過匡邑,就是我們這裏說的畏於匡的匡。

這個地方位於衛國和鄭國的交界處,因爲在邊境地區而時常出現被爭奪的情況,匡邑原本是衛國的,但被鄭國佔領並管理了很長時間。

在此之前,魯定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04年,陽虎專權時,曾經率領魯國軍隊幫助衛國奪回了匡邑,而當年給陽虎駕車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刻,而這次去陳國給孔子駕車的人也是顏刻。

路過匡邑時,憶起七年前的情況,顏刻便用馬杆指着匡邑的城牆,說,當年陽虎就是從這個地方攻上去的。

顏刻說者無心,別人聽者有意,匡地的人聽到以後傳開了,一看顏刻來了,又看着陽虎和孔子非常像,都是很高大,孔子一米九多,陽虎也是如此,就以爲他是陽虎。

這幫人一聽說陽虎來了,就抓緊拿着農具就追了過來,孔子看了以後,就是囑咐弟子們做好保護自己的準備,子路看着不願意了,他本身是武將嗎?就不明白,我只是路過這裏沒有招惹你們,爲什麼要追過來打呀。

來人見狀,距離十米開外,不敢往前上了,孔子就問了說:衆位鄉親,孔丘只是路過這裏,你們爲什麼要爲難我呢?

其中有人說道:什麼孔丘啊,你就是陽虎,我們不認識你,但給你們駕車的人,我們認識。就是他,他剛纔說當年就是從這裏攻城的。

孔子這才知道對方誤會了,就抱拳說衆位是誤會了,陽虎是陽虎,孔丘是孔丘!我以前根本就沒有到過這裏。

對方亂哄哄的,想要控制他們,子路不願意,拿出大戈做好準備,對方就喊着衝過來打子路。子路是幹什麼的?他本身就是武將啊!這幫普通鄉野之人怎麼可能經得起他打,結果就被打敗了。一看打不贏,這幫人就乾脆圍而不攻,圍住,我不打你,但不讓你走。

孔子這個人,他又不崇尚暴力,那是我直接把他打走了,不就完了嗎?沒有,又不忍心傷他們,所以就被困在當中。

這個時候他知道這個地方誰管理的呢?我們以前提過,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也就這個甯武子這個賢大夫就在是這個地方的統治者,於是孔子就派子貢去搬救兵。

可是那個年代交通工具是問題啊,出來進去需要時間啊,就是孔子在這裏被圍了好幾天,乾糧都快喫完了,弟子們就非常沮喪,怎麼辦啊?

這個時候孔子依然是鎮定自若啊,嘆息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文王死後,文明禮樂,就在我這裏或者說把文明禮樂傳下去的重任就在我的肩上,上天如果要消滅文明禮樂,那麼我這個後死之人,也就不會掌握這些文明禮樂了,如果上天不想消滅文明禮樂的話,那麼這些匡人普通老百姓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弟子們聽了以後,也就安定了許多,不再那麼沮喪。第五天上午,子貢回來了,說甯武子答應幫助他們解圍,但是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孔子要留下一兩名弟子,作家臣,因爲他需要人才。二是解圍後,不要去陳國,還是回到衛國的帝丘去。

孔子這個時候已經答應了,可是還未等到甯武子來解圍,突然起了一陣狂風,孔子見狀告訴弟子們,要藉着狂風衝出去,然後往回走。子路在前面開路,後面是五六名手持武器的弟子,幾輛車緊隨其後,由於風勢太大,這些人就被吹散了,亂了,結果趁機他們就衝出了包圍圈。

走了很遠之後,停下來一清點人數,發現壞了,顏回不見了。大家知道,顏回是個文質彬彬的書生,他本身身體不是很好,再落後了,孔子就擔心他遭遇不測。正在孔子傷心的時候,顏回跟上來了,孔子看了顏回以後,可以說是熱淚盈眶,就說:你可追上來了,我還擔心你死了呢!

顏回看到孔子如此關心,他也非常感動,說:子在,就是老師,您還在,我怎麼敢死呢?

後來又往前走不久,甯武子就和孔子見面了,至於見面什麼情況,不是本章的範疇,我們就不講了,總而言之啊,把這個故事講出來,是告訴大家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裏面應該可以看到孔子於顏回的深厚的師徒情或者說父子情。

在被圍困的時候,孔子不慌,穩定了軍心,因爲他相信自己是有大氣運的人,承擔着天命,不可能被這一幫小民就把自己毀了。

但是一突圍以後,看到沒有了顏回,他卻比什麼都焦急。我想這就好像我們父母,遇到什麼困難自己倒沒什麼事兒,一看孩子沒了就慌了,就怕了,是一個道理,爲什麼關心則亂呢?

都說父子情深,顏回和孔子不是父子勝似父子,師徒情深,顏回趕上來以後看到孔子那麼擔心,他回答的話大家也看到了嗎?就是您還在呀,你是長輩,我還沒有盡孝呢,我還沒有盡好一個弟子的責任呢,我怎麼能敢隨隨便便的就死了呢!

爲了您我也不能早死,我要好好的活着。這裏說這個,不是說顏回希望孔子早死他再死,而是關心,長輩健在,我必須好好活着,盡好弟子的本分。

這個是我們以前多次講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頭髮和皮膚都不敢傷,何況是生命呢,更不行,要好好的活好,你才能夠盡孝,如果命都沒了,又從何談起呢?

我們時常會聽書時候會這麼說一個人被對方抓住了,去求饒的時候會這麼說:我死無所謂,但是我上有80老母,下有幾歲的孩子,我擔心老的無人贍養,小的無人撫養,所以想苟活性命。把老人送走了,把孩子撫養起來,我就可以放心的走了,大家還記得嗎?如果聽書的話,時常會有這種橋段,這不是他以此爲藉口,往往是真情流露,說明他心中有父母,有孩子,是一個有愛有責任的人。

儒家重孝道,其實也從這裏面就能夠看得出來,孝養父母關愛孩子,代代相傳。

那說到這裏啊,我們再想一想,說有沒有這種場景和橋段,在小說裏邊或者電影裏面,我們也會時常看到這樣的兩個人相親相愛,一個人問另外一個人說是希望自己先死還是對方先死。那我們一般人肯定會認爲那當然是讓對方多活一點,但事實上深愛着的人就會說,我希望我死在你後面,爲什麼呢?因爲這樣我能一直照顧你。如果我先死了,那麼誰來照顧你呢?

這其實也是一種真情流露。當然了,誰也不想早死,哪能像劉備關羽張飛一樣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能是更好,但事實上怎麼可能呢?除非意外發生,那肯定是有先後的。總而言之,這裏表達的是一個非常深厚的情誼,是發自內心的對對方的關心,不是作秀。

我前兩天也講過,我說我大哥前段時間身體不大好,他就擔心自己走在母親前面,那結果母親今年算壽終正寢,他在悲傷的同時也放了一點心,覺得自己已經把老的送走了,後來即便是發生什麼事兒也無遺憾了。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包括聖人孔子,偉人主席都是如此,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保重自己的身體。有能力父母在的時候要好好的孝敬父母,當然像有那麼好的老師,您孝敬他也是一樣的,因爲師徒如父子。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也終歸會老去,不想讓孩子太操心,那就好好的善待自己。喫好喝好睡好身體好,不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最好的對別人的關心。

好了,時間也到了。今天這一章就講到這裏了。首先是講一講孔子被圍圍困於匡地的故事,然後說了說這裏面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同時告訴大家一定要珍惜身體。

因爲我們是有責任贍養老人的,也是有義務去撫養孩子的,人生的使命很多,且行且珍惜。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說的是孔子通過回答別人的問題,冉有與子路是什麼樣的臣子,來展開爲臣之道,希望大家還是準時六點半我們一起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