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乾貨】快來看,有個小夥伴把HashMap剖析的只剩渣了

原文:https://juejin.cn/post/6902793228026642446

前言

HashMa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集合,日常使用也非常的頻繁,同時也是面試重點。本文並不打算講解基礎的使用api,而是深入HashMap的底層,講解關於HashMap的重點知識。需要讀者對散列表和HashMap有一定的認識。

HashMap本質上是一個散列表,那麼就離不開散列表的三大問題:散列函數、哈希衝突、擴容方案;同時作爲一個數據結構,必須考慮多線程併發訪問的問題,也就是線程安全。這四大重點則爲學習HashMap的重點,也是HashMap設計的重點。

HashMap屬於Map集合體系的一部分,同時繼承了Serializable接口可以被序列化,繼承了Cloneable接口可以被複制。他的的繼承結構如下:

HashMap並不是全能的,對於一些特殊的情景下的需求官方拓展了一些其他的類來滿足,如線程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記錄插入順序的LinkHashMap、給key排序的TreeMap等。

文章內容主要講解四大重點:散列函數、哈希衝突、擴容方案、線程安全,再補充關鍵的源碼分析和相關的問題。

本文所有內容如若未特殊說明,均爲JDK1.8版本。

哈希函數

哈希函數的目標是計算key在數組中的下標。判斷一個哈希函數的標準是:散列是否均勻、計算是否簡單。

HashMap哈希函數的步驟:

  1. 對key對象的hashcode進行擾動
  2. 通過取模求得數組下標

擾動是爲了讓hashcode的隨機性更高,第二步取模就不會讓所以的key都聚集在一起,提高散列均勻度。擾動可以看到hash()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 獲取到key的hashcode,在高低位異或運算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也就是低16位是和高16位進行異或,高16位保持不變。一般的數組長度都會比較短,取模運算中只有低位參與散列;高位與地位進行異或,讓高位也得以參與散列運算,使得散列更加均勻。具體運算如下圖(圖中爲了方便採用8位進行演示,32位同理):

對hashcode擾動之後需要對結果進行取模。HashMap在jdk1.8並不是簡單使用%進行取模,而是採用了另外一種更加高性能的方法。HashMap控制數組長度爲2的整數次冪,好處是對hashcode進行求餘運算和讓hashcode與數組長度-1進行位與運算是相同的效果。如下圖:

但位與運算的效率卻比求餘高得多,從而提升了性能。在擴容運算中也利用到了此特性,後面會講。取模運算的源碼看到putVal()方法,該方法在put()方法中被調用: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
    // 與數組長度-1進行位與運算,得到下標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
}

完整的hash計算過程可以參考下圖:

上面我們提到HashMap的數組長度爲2的整數次冪,那麼HashMap是如何控制數組的長度爲2的整數次冪的?修改數組長度有兩種情況:

  1. 初始化時指定的長度
  2. 擴容時的長度增量

先看第一種情況。默認情況下,如未在HashMap構造器中指定長度,則初始長度爲16。16是一個較爲合適的經驗值,他是2的整數次冪,同時太小會頻繁觸發擴容、太大會浪費空間。如果指定一個非2的整數次冪,會自動轉化成大於該指定數的最小2的整數次冪。如指定6則轉化爲8,指定11則轉化爲16。結合源碼來分析,當我們初始化指定一個非2的整數次冪長度時,HashMap會調用tableSizeFor()方法: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這裏調用了tableSizeFor方法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 注意這裏必須減一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tableSizeFor()方法的看起來很複雜,作用是使得最高位1後續的所有位都變爲1,最後再+1則得到剛好大於initialCapacity的最小2的整數次冪數。如下圖(這裏使用了8位進行模擬,32位也是同理):

那爲什麼必須要對cap進行-1之後再進行運算呢?如果指定的數剛好是2的整數次冪,如果沒有-1結果會變成比他大兩倍的數,如下:

00100 --高位1之後全變1--> 00111 --加1---> 01000

第二種改變數組長度的情況是擴容。HashMap每次擴容的大小都是原來的兩倍,控制了數組大小一定是2的整數次冪,相關源碼如下:

final Node<K,V>[] resize() {
    ...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設置爲原來的兩倍
            newThr = oldThr << 1;
    ...
}

小結:

  1. HashMap通過高16位與低16位進行異或運算來讓高位參與散列,提高散列效果;
  2. HashMap控制數組的長度爲2的整數次冪來簡化取模運算,提高性能;
  3. HashMap通過控制初始化的數組長度爲2的整數次冪、擴容爲原來的2倍來控制數組長度一定爲2的整數次冪。

哈希衝突解決方案

再優秀的hash算法永遠無法避免出現hash衝突。hash衝突指的是兩個不同的key經過hash計算之後得到的數組下標是相同的。解決hash衝突的方式很多,如開放定址法、再哈希法、公共溢出表法、鏈地址法。HashMap採用的是鏈地址法,jdk1.8之後還增加了紅黑樹的優化,如下圖:

出現衝突後會在當前節點形成鏈表,而當鏈表過長之後,會自動轉化成紅黑樹提高查找效率。紅黑樹是一個查找效率很高的數據結構,時間複雜度爲O(logN),但紅黑樹只有在數據量較大時才能發揮它的優勢。關於紅黑樹的轉化,HashMap做了以下限制

  • 當鏈表的長度>=8且數組長度>=64時,會把鏈表轉化成紅黑樹。
  • 當鏈表長度>=8,但數組長度<64時,會優先進行擴容,而不是轉化成紅黑樹。
  • 當紅黑樹節點數<=6,自動轉化成鏈表。

那就有了以下問題:

  • 爲什麼需要數組長度到64纔會轉化紅黑樹?

當數組長度較短時,如16,鏈表長度達到8已經是佔用了最大限度的50%,意味着負載已經快要達到上限,此時如果轉化成紅黑樹,之後的擴容又會再一次把紅黑樹拆分平均到新的數組中,這樣非但沒有帶來性能的好處,反而會降低性能。所以在數組長度低於64時,優先進行擴容。

  • 爲什麼要大於等於8轉化爲紅黑樹,而不是7或9?

樹節點的比普通節點更大,在鏈表較短時紅黑樹並未能明顯體現性能優勢,反而會浪費空間,在鏈表較短是採用鏈表而不是紅黑樹。在理論數學計算中(裝載因子=0.75),鏈表的長度到達8的概率是百萬分之一;把7作爲分水嶺,大於7轉化爲紅黑樹,小於7轉化爲鏈表。紅黑樹的出現是爲了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抗住大量的hash衝突,正常情況下使用鏈表是更加合適的。

注意,紅黑樹在jdk1.8之後出現的,jdk1.7採用的是數組+鏈表模式。

小結:

  1. HashMap採用鏈地址法,當發生衝突時會轉化爲鏈表,當鏈表過長會轉化爲紅黑樹提高效率。
  2. HashMap對紅黑樹進行了限制,讓紅黑樹只有在極少數極端情況下進行抗壓。

擴容方案

當HashMap中的數據越來越多,那麼發生hash衝突的概率也就會越來越高,通過數組擴容可以利用空間換時間,保持查找效率在常數時間複雜度。那什麼時候進行擴容?由HashMap的一個關鍵參數控制:裝載因子

裝載因子=HashMap中節點數/數組長度,他是一個比例值。當HashMap中節點數到達裝載因子這個比例時,就會觸發擴容;也就是說,裝載因子控制了當前數組能夠承載的節點數的閾值。如數組長度是16,裝載因子是0.75,那麼可容納的節點數是16 * 0.75=12。裝載因子的數值大小需要仔細權衡。裝載因子越大,數組利用率越高,同時發生哈希衝突的概率也就越高;裝載因子越小,數組利用率降低,但發生哈希衝突的概率也降低了。所以裝載因子的大小需要權衡空間與時間之間的關係。在理論計算中,0.75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值,大於0.75哈希衝突的概率呈指數級別上升,而小於0.75衝突減少並不明顯。HashMap中的裝載因子的默認大小是0.75,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不建議修改他的值。

那麼在到達閾值之後,HashMap是如何進行擴容的呢?HashMap會把數組長度擴展爲原來的兩倍,再把舊數組的數據遷移到新的數組,而HashMap針對遷移做了優化:使用HashMap數組長度是2的整數次冪的特點,以一種更高效率的方式完成數據遷移

JDK1.7之前的數據遷移比較簡單,就是遍歷所有的節點,把所有的節點依次通過hash函數計算新的下標,再插入到新數組的鏈表中。這樣會有兩個缺點:

1、每個節點都需要進行一次求餘計算;
2、插入到新的數組時候採用的是頭插入法,在多線程環境下會形成鏈表環。

jdk1.8之後進行了優化,原因在於他控制數組的長度始終是2的整數次冪,每次擴展數組都是原來的2倍,帶來的好處是key在新的數組的hash結果只有兩種:在原來的位置,或者在原來位置+原數組長度。具體爲什麼我們可以看下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新數組中的hash結果,僅僅取決於高一位的數值。如果高一位是0,那麼計算結果就是在原位置,而如果是1,則加上原數組的長度即可。這樣我們只需要判斷一個節點的高一位是1 or 0就可以得到他在新數組的位置,而不需要重複hash計算。HashMap把每個鏈表拆分成兩個鏈表,對應原位置或原位置+原數組長度,再分別插入到新的數組中,保留原來的節點順序,如下:

前面還遺留一個問題:頭插法會形成鏈表環。這個問題在線程安全部分講解。

小結:

  1. 裝載因子決定了HashMap擴容的閾值,需要權衡時間與空間,一般情況下保持0.75不作改動;
  2. HashMap擴容機制結合了數組長度爲2的整數次冪的特點,以一種更高的效率完成數據遷移,同時避免頭插法造成鏈表環。

線程安全

HashMap作爲一個集合,主要功能則爲CRUD,也就是增刪查改數據,那麼就肯定涉及到多線程併發訪問數據的情況。併發產生的問題,需要我們特別關注。

HashMap並不是線程安全的,在多線程的情況下無法保證數據的一致性。舉個例子:HashMap下標2的位置爲null,線程A需要將節點X插入下標2的位置,在判斷是否爲null之後,線程被掛起;此時線程B把新的節點Y插入到下標2的位置;恢復線程A,節點X會直接插入到下標2,覆蓋節點Y,導致數據丟失,如下圖:

jdk1.7及以前擴容時採用的是頭插法,這種方式插入速度快,但在多線程環境下會造成鏈表環,而鏈表環會在下一次插入時找不到鏈表尾而發生死循環。jdk1.8之後擴容採用了尾插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並沒有解決數據的一致性問題。

那如果結果數據一致性問題呢?解決這個問題有三個方案:

  • 採用Hashtable
  • 調用Collections.synchronizeMap()方法來讓HashMap具有多線程能力
  • 採用ConcurrentHashMap

前兩個方案的思路是相似的,均是每個方法中,對整個對象進行上鎖。Hashtable是老一代的集合框架,很多的設計均以及落後,他在每一個方法中均加上了synchronize關鍵字保證線程安全

// Hashtable
public synchronized V get(Object key) {...}
public synchronized V put(K key, V value) {...}
public synchronized V remove(Object key) {...}
public synchronized V replace(K key, V value) {...}
...

第二種方法是返回一個SynchronizedMap對象,這個對象默認每個方法會鎖住整個對象。如下源碼:

這裏的mutex是什麼呢?直接看到構造器:

final Object      mutex;        // Object on which to synchronize
SynchronizedMap(Map<K,V> m) {
    this.m = Objects.requireNonNull(m);
    // 默認爲本對象
    mutex = this;
}
SynchronizedMap(Map<K,V> m, Object mutex) {
    this.m = m;
    this.mutex = mutex;
}

可以看到默認鎖的就是本身,效果和Hashtable其實是一樣的。這種簡單粗暴鎖整個對象的方式造成的後果是:

  • 鎖是非常重量級的,會嚴重影響性能。
  • 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線程進行讀寫,限制了併發效率。

ConcurrentHashMap的設計就是爲了解決此問題。他通過降低鎖粒度+CAS的方式來提高效率。簡單來說,ConcurrentHashMap鎖的並不是整個對象,而是一個數組的一個節點,那麼其他線程訪問數組其他節點是不會互相影響,極大提高了併發效率;同時ConcurrentHashMap讀操作並不需要獲取鎖,如下圖:

關於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的更多內容,限於篇幅,這裏就不多講了。

那麼,使用了上述的三種解決方案是不是絕對線程安全?先觀察下面的代碼: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
map.put("abc","123");

Thread1:
if (map.containsKey("abc")){
    String s = map.get("abc");
}

Thread2:
map.remove("abc");

當Thread1調用containsKey之後釋放鎖,Thread2獲得鎖並把“abc”移除再釋放鎖,這個時候Thread1讀取到的s就是一個null了,也就出現了問題了。所以ConcurrentHashMap類或者Collections.synchronizeMap()方法或者Hashtable都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上保證線程安全,而無法保證絕對線程安全。

關於線程安全,還有一個fast-fail問題,即快速失敗。當使用HashMap的迭代器遍歷HashMap時,如果此時HashMap發生了結構性改變,如插入新數據、移除數據、擴容等,那麼Iteractor會拋出fast-fail異常,防止出現併發異常,在一定限度上保證了線程安全。如下源碼:

final Node<K,V> nextNode() {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創建Iteractor對象時會記錄HashMap的modCount變量,每當HashMap發生結構性改變時,modCount會加1。在迭代時判斷HashMap的modCount和自己保存的expectedModCount是否一致即可判斷是否發生了結構性改變。

fast-fail異常只能當做遍歷時的一種安全保證,而不能當做多線程併發訪問HashMap的手段。若有併發需求,還是需要使用上述的三種方法。

小結:

  1. HashMap並不能保證線程安全,在多線程併發訪問下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數據丟失等
  2. HashMap1.8採用尾插法進行擴容,防止出現鏈表環導致的死循環問題
  3. 解決併發問題的的方案有HashtableCollections.synchronizeMap()ConcurrentHashMap。其中最佳解決方案是ConcurrentHashMap
  4. 上述解決方案並不能完全保證線程安全
  5. 快速失敗是HashMap迭代機制中的一種併發安全保證

源碼解析

關鍵變量的理解

HashMap源碼中有很多的內部變量,這些變量會在下面源碼分析中經常出現,首先需要理解這些變量的意義。

// 存放數據的數組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存儲的鍵值對數目
transient int size;
// HashMap結構修改的次數,主要用於判斷fast-fail
transient int modCount;
// 最大限度存儲鍵值對的數目(threshodl=table.length*loadFactor),也稱爲閾值
int threshold;
// 裝載因子,表示可最大容納數據數量的比例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靜態內部類,HashMap存儲的節點類型;可存儲鍵值對,本身是個鏈表結構。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擴容

HashMap源碼中把初始化操作也放到了擴容方法中,因而擴容方法源碼主要分爲兩部分:確定新的數組大小、遷移數據。詳細的源碼分析如下,我打了非常詳細的註釋,可選擇查看。擴容的步驟在上述已經講過了,讀者可以自行結合源碼,分析HashMap是如何實現上述的設計。

final Node<K,V>[] resize() {
    // 變量分別是原數組、原數組大小、原閾值;新數組大小、新閾值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 如果原數組長度大於0
    if (oldCap > 0) {
        // 如果已經超過了設置的最大長度(1<<30,也就是最大整型正數)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 直接把閾值設置爲最大正數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設置爲原來的兩倍
            newThr = oldThr << 1; 
    }

    // 原數組長度爲0,但最大限度不是0,把長度設置爲閾值
    // 對應的情況就是新建HashMap的時候指定了數組長度
    else if (oldThr > 0) 
        newCap = oldThr;
    // 第一次初始化,默認16和0.75
    // 對應使用默認構造器新建HashMap對象
    else {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如果原數組長度小於16或者翻倍之後超過了最大限制長度,則重新計算閾值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 建立新的數組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 循環遍歷原數組,並給每個節點計算新的位置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 如果他沒有後繼節點,那麼直接使用新的數組長度取模得到新下標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 如果是紅黑樹,調用紅黑樹的拆解方法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 新的位置只有兩種可能:原位置,原位置+老數組長度
                // 把原鏈表拆成兩個鏈表,然後再分別插入到新數組的兩個位置上
                // 不用多次調用put方法
                else { 
                    // 分別是原位置不變的鏈表和原位置+原數組長度位置的鏈表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 遍歷老鏈表,判斷新增判定位是1or0進行分類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最後賦值給新的數組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 返回新數組
    return newTab;
}

添加數值

調用put()方法添加鍵值對,最終會調用putVal()來真正實現添加邏輯。代碼解析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獲取hash值,再調用putVal方法插入數據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 onlyIfAbsent表示是否覆蓋舊值,true表示不覆蓋,false表示覆蓋,默認爲false
// evict和LinkHashMap的回調方法有關,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 tab是HashMap內部數組,n是數組的長度,i是要插入的下標,p是該下標對應的節點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判斷數組是否是null或者是否是空,若是,則調用resize()方法進行擴容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使用位與運算代替取模得到下標
    // 判斷當前下標是否是null,若是則創建節點直接插入,若不是,進入下面else邏輯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 e表示和當前key相同的節點,若不存在該節點則爲null
        // k是當前數組下標節點的key
        Node<K,V> e; K k;

        // 判斷當前節點與要插入的key是否相同,是則表示找到了已經存在的key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 判斷該節點是否是樹節點,如果是調用紅黑樹的方法進行插入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最後一種情況是直接鏈表插入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長度大於等於8時轉化爲紅黑樹
                    // 注意,treeifyBin方法中會進行數組長度判斷,
                    // 若小於64,則優先進行數組擴容而不是轉化爲樹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找到相同的直接跳出循環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 如果找到相同的key節點,則判斷onlyIfAbsent和舊值是否爲null
        // 執行更新或者不操作,最後返回舊值
        if (e != null) {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 如果不是更新舊值,說明HashMap中鍵值對數量發生變化
    // modCount數值+1表示結構改變
    ++modCount;
    // 判斷長度是否達到最大限度,如果是則進行擴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 最後返回null(afterNodeInsertion是LinkHashMap的回調)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代碼中關於每個步驟有了詳細的解釋,這裏來總結一下:

  1. 總體上分爲兩種情況:找到相同的key和找不到相同的key。找了需要判斷是否更新並返回舊value,沒找到需要插入新的Node、更新節點數並判斷是否需要擴容。
  2. 查找分爲三種情況:數組、鏈表、紅黑樹。數組下標i位置不爲空且不等於key,那麼就需要判斷是否樹節點還是鏈表節點並進行查找。
  3. 鏈表到達一定長度後需要擴展爲紅黑樹,當且僅當鏈表長度>=8且數組長度>=64。

最後畫一張圖總體再加深一下整個流程的印象:

其他問題

爲什麼jdk1.7以前控制數組的長度爲素數,而jdk1.8之後卻採用的是2的整數次冪?

答:素數長度可以有效減少哈希衝突;JDK1.8之後採用2的整數次冪是爲了提高求餘和擴容的效率,同時結合高低位異或的方法使得哈希散列更加均勻。

爲何素數可以減少哈希衝突?若能保證key的hashcode在每個數字之間都是均勻分佈,那麼無論是素數還是合數都是相同的效果。例如hashcode在1~20均勻分佈,那麼無論長度是合數4,還是素數5,分佈都是均勻的。而如果hashcode之間的間隔都是2,如1,3,5...,那麼長度爲4的數組,位置2和位置4兩個下標無法放入數據,而長度爲5的數組則沒有這個問題。長度爲合數的數組會使間隔爲其因子的hashcode聚集出現,從而使得散列效果降低。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這篇博客:算法分析:哈希表的大小爲何是素數,這篇博客採用數據分析證實爲什麼素數可以更好地實現散列。

爲什麼插入HashMap的數據需要實現hashcode和equals方法?對這兩個方法有什麼要求?

答:通過hashcode來確定插入下標,通過equals比較來尋找數據;兩個相等的key的hashcode必須相等,但擁有相同的hashcode的對象不一定相等。

這裏需要區分好他們之間的區別:hashcode就像一個人的名,相同的人名字肯定相等,但是相同的名字不一定是同個人;equals比較內容是否相同,一般由對象覆蓋重寫,默認情況下比較的是引用地址;“==”引用隊形比較的是引用地址是否相同,值對象比較的是值是否相同。

HashMap中需要使用hashcode來獲取key的下標,如果兩個相同的對象的hashcode不同,那麼會造成HashMap中存在相同的key;所以equals返回相同的key他們的hashcode一定要相同。HashMap比較兩個元素是否相同採用了三種比較方法結合: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最後

關於HashMap的內容很難在一篇文章講完,他的設計到的內容非常多,如線程安全的設計可以延伸到ConcurrentHashMap與Hashtable,這兩個類與HashMap的區別以及內部設計均非常重要,這些內容我將在另外的文章做補充。


最後不用多說,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無論什麼行業,最牛逼的人肯定是站在金字塔端的人。所以,想做一個牛逼的程序員,那麼就要讓自己站的更高,成爲技術大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技術的積累。

關於這一點,在我當時確立好Android方向時,就已經開始梳理自己的成長路線了,包括技術要怎麼系統地去學習,都列得非常詳細。

這裏最後分享耗時一年多整理的一系列Android學習資源:Android源碼解析、Android第三方庫源碼筆記、Android進階架構師七大專題學習、歷年BAT面試題解析包、Android大佬學習筆記等等,這些內容均免費分享給大家,需要完整版的朋友,點這裏可以看到全部內容

最後,希望文章對你有幫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