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師(2021年1月)

卷首語:管理時間還是揮霍時間?

在這個充滿物質的世界中,唯一可以真正人人平等的卻是非物質的時間,這是個諷刺,也是個啓示:物質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而如何安排你的時間也許可以帶給你更大的快樂。

一、有目標,才談得上管理

“治大國如烹小鮮”,個人管理跟企業管理有很多相通之處。企業經營不是夢遊,一定有個目標才知道該做什麼,如何調動資源。個人時間管理也一樣,不是列個計劃清單,每天劃出時間段來做啥就是時間管理了,這樣的管理可能即不好堅持,也不利於評價成果。要想提高時間管理的效率,也許更好的辦法是明確一個當前的目標,然後像經營企業一樣,將資源調動到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來,用安排資源的方式安排時間。

比如寫書這件事,筆者2018年-2019年共完成了兩本書,雖然不是大部頭,但也都在8-10萬字;公衆號2018年10月創建,各類文章、隨筆、詩詞也有上百篇了,時間的大量消耗肯定是必須的。採用的方法只能是集中突破,立下個做事情的目標,在規劃期內充分利用所有可用時間,這是最適合我的時間安排方式。

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更好地指導自己利用時間,這兩年業餘時間筆者主要就是集中於上段中提到的三個目標,應該說除了區塊鏈類的文章目標有點散外,其他的時間無論是寫作還是學習,都是與這三個目標有一定關聯的,包括今年幾篇較長的公衆號文章。

通過目標可以更好地激勵自己投入時間,也可以用來衡量一下自己的“投入產出比”。而且,目標畢竟有完成的時候,這樣也可以避免漫漫無期導致的“精神疲勞”,當然,這仍然需要很好的自律,以免“三分鐘熱血”。

二、有計劃,才談得上改進

雖有古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是大家對計劃的態度始終是褒貶不一,很多科技公司對傳統的計劃、戰略包括架構管理都有自己新派的見解,包括谷歌。不過,有一個觀點大家比較認同,就是成爲專家需要“刻意訓練”,而“刻意訓練”的目的其實是持續改進,通過反覆執行、觀察同一個動作,來達到對該動作的最佳執行,這就是成爲專家的一個基本要求。時間管理也是同樣,通過反覆地計劃、執行、檢查、改進,也就是通過“PDCA”循環來提高時間利用效率。

計劃的作用首先是用來保證目標資源的集中,讓自己知道,當意外事件產生衝擊時,時間損失會是多少,事後要如何調整,是多熬熬夜,還是可以放到週末去補,因爲有計劃,才知道如何去擠時間。計劃不是僵化的籍口,僵化的是人不是計劃。

對於改進來講,一個阻力比較小的方式是發現自己的規律並善加利用。可能有人也會覺得這有點兒“隨彎就彎”的意思,跟自己對着幹,下大力氣改變自己固然收穫很大,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筆者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也很重要,“見賢思齊”並不是爲了把自己修剪成別人的樣子。

發現自己的優勢並善加利用纔是更自然的成長方式。水總會流向阻力最小的方向,這是物理規律,很科學;也正因爲這樣,水纔會從青藏高原一直流到大海。時間利用上也是如此,你自己的習慣不一定就不好,可以考慮如何利用好自己的習慣。

三、連續性和跳躍性,以及碎片化

時間管理中大家都“奢望”規劃出可以利用的大塊時間,彷彿有了大塊時間改變世界也不成問題。世界實際上是在微小的連續變化中改變的,經過壓縮的地質時間看起來可能波瀾壯闊,但是放慢到人類時間,恐怕沒有哪個地質年代會讓你脫離無聊至極的感受。極有可能的是,我們這代人已經是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化了。

參加工作後時間常常是難以管理的,直到退休爲止,大家都是在努力把碎了一地的時間串接起來,但是困難重重。碎片化時間是很不好利用的,並不是時時刻刻把零散時間都用來看書就一定會精進到某種程度,如同跳躍性和連續性的關係,只有當你在某一領域有足夠積累時,零散時間的專業學習才真有可能也帶來精進的效果,因爲足夠的積累才能保證你在很短的時間快速捕獲知識核心,否則,熱身還沒完成,時間已經過了。筆者並不建議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新領域,學習結果更多是一知半解。

碎片化時間適合用來接收泛在的信息或者原有領域的持續堆積,搞點兒興趣愛好方面的閱讀也可以,比如工程師們每天睡前讀讀《資治通鑑》而非《算法導論》,專業的知識還是需要自己少睡點覺兒去集中學習的,這種連續性時間往往是一定的業餘時間的犧牲換來的,沒有這種連續性時間的學習,也很難有深度。

總結一下:參加工作之後堅持學習並不容易,來自組織和個人的不利因素都有,因此,需要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懵懂期(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些人很幸運,參加工作就直接進入了自己的興趣方向)後,找到、創造自己的興趣和價值,從而把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高效的時間管理並不是單純地幹了更多的事,而是有辦法持續專業地做事,從而使時間利用效率越來越高,進而完成了更多成果。企業也要注意考慮員工的時間成本,如果隨意浪費員工的時間,那就遠遠談不上爲員工賦能了。

四、健康的價值

工作後的時間利用總免不了擠佔業餘時間、睡眠時間,如果真心想做成一些事,或早或晚都得經歷那麼幾年(也許筆者說的太保守了)睡不好覺的時間,但是一旦積勞成疾,就會讓人體會到健康的巨大價值,身體不好,真的談不上高效利用時間,因爲大部分可利用的時間都被用來恢復健康了。

技術領域很多時候工作成果、知識獲取都是“肝”出來的,但是別把“肝”真的搞出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沒幾個人能像拿破崙那麼精力旺盛,還是得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作者簡介:

付曉巖《銀行數字化轉型》和《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論與實踐》兩書作者,對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企業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發展有持續的研究和深厚的積累,Open Group、中國軟件技術大會、系統架構師大會、Gdevops、DevOps等技術大會演講嘉賓。原創型公衆號:曉談巖說

目錄

熱點 | Hot

突發!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被立案調查

理論派 | Theory

我們爲什麼選擇Rust實現頂尖實時通信技術?

雲原生時代,Java的危與機

淺談銀行數據倉庫的構建之路

推薦文章 | Article

我的兩年Kubernetes使用經驗總結

愛奇藝微服務標準技術架構實踐

Docker 的第二次死亡

觀點 | Opinion

要麼改進要麼消亡:我想跨平臺應用程序快要終結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