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費曼學習法,分享“心理防禦機制”:何以遇見未知的自己?!

費曼學習法的精髓在於“以教爲學”。就是將我們平時的聽課、閱讀和視聽等學習到的知識內容,經過自己的內化、消化和理解,再用自己的語言轉化表達,以討論、實踐或者教給他人等方式輸出。

費曼學習法,是讓我們把那些“被動的學習”轉型爲“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

以下我用費曼學習法,分享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在我們日常的、現實的生活與工作中,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世界。

在人們的心理活動過程裏,當人的內在與外在的需求和慾望,不能得到匹配和滿足的時候,就會讓人感覺到某種程度的挫折或者矛盾等的內心衝突。

很多時候,人爲了避免經受內心衝突,而引發出情緒上的不安、焦慮、緊張和痛苦時,人的心理內在就會啓用心理防禦機制。這個心理防禦機制,彷彿像一個天然的屏障,將現實層面感受到的不良情緒,甚至是不喜歡的人或事物隔離掉。

常見的防禦機制分別有否認、投射、轉移、抵消、合理化和昇華等。

心理防禦機制的啓用,爲的是讓我們避免傷痛,從某種程度上得以去適應和應對生活。所以,心理防禦機制也屬於心理適應性的反應。

通過採用人們熟悉的習慣性,我們通俗講的習性,或者是用潛意識的方式去消除一個人內心的不安、焦慮、痛苦的情緒體驗,以及不想面對的人或事物等。

心理防禦機制的運用,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兒時經常聽到那個“狐狸喫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故事

從前有一隻狐狸,它來到一棵很高很高的葡萄樹下。葡萄樹上結滿了一串串透亮的、香噴噴的葡萄。

狐狸心裏想:看這葡萄,一定是又甜又好喫!但是,當它想去摘下來喫的時候,發現葡萄樹太高了,狐狸根本夠不上葡萄。

怎麼辦呢?如果直接走掉,狐狸心裏必然是不甘的,而且還會產生一些挫敗感。喫不到葡萄,是因爲自己能力不足而摘不下來。

這時,狐狸是無法面對自己做不到、不夠好的部分,又或者狐狸是無法面對即將被別的動物同伴的評價和嘲笑。

狐狸爲了讓自己避免由挫敗帶來的種種內心痛苦的體驗,它索性說:“反正葡萄也是酸的,沒什麼好喫。”

說完,“心安理得”地走開了。

心理防禦機制,它會自動隔離一些自己不想面對的不良情緒體驗,也能讓自己得到暫時的滿足,同時也會把責任推向給別人。

如同故事裏的狐狸一樣,它自己沒有想辦法解決樹高的問題,反而把所有的“沒有做到的責任”,一統歸咎給“葡萄”,“酸葡萄”成爲狐狸能力不足的“代罪羔羊”。

心理防禦機制,確實會在短期裏降低現實中經遇各種困難和挫折給人帶來心理衝突的各種不良情緒的體驗,也會給人帶來短暫的舒服。

但是,心理防禦機制並不利於一個人真正的自我成長。因爲遇到困難和問題,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切割和隔離,那麼,我們人就會失真——失去真正面對自己的機會,也失去了解自己的機會。

如此,又怎麼能夠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