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硬傷那麼多憑何成功?自我、投入、運氣和使命感

《穆斯林的葬禮》累計銷量突破300萬冊,這本書無疑是很成功的。發表於1988年,三年後獲得茅盾文學獎。但也飽受批評,甚至被稱爲“最名不副實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故事簡單,人物也太過骨感,雖說文筆優美,但閱讀的體驗並不特別好。

梁冰玉爲什麼就和姐夫在一起了?

韓太太對新月的冷,和新月死後對新月的愛,前後差異爲何這麼明顯?

韓子奇爲什麼就輕而易舉地拋棄了梁冰玉?

楚雁潮的身世和他現實的處境,爲什麼就對韓新月那麼深情……

這些讓讀者感到突兀的地方,作者都沒有交代清楚。甚至最爲豐滿的人物韓太太(梁君璧)很多行爲都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爲什麼就懷疑老侯偷了翡翠戒指。

這些,在一部作品裏都是不可原諒的硬傷。如此,這本書爲何還能如此成功呢?

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作者無處不在,那飽含深情的樣子,就像看一個人在舞臺上忘我地朗誦着詩歌。

作者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文字裏,這樣的狀態會讓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但一旦讀者進入這氛圍裏,便能產生共鳴,便會跟着作者進入一條宗教的河,一條玉石的河,被籠罩在滿滿當當的月色裏。

是的,作者用自我陶醉的方式營造了一種氛圍,把讀者完全包裹在內,用輕柔的手法給讀者做心靈按摩。這種自我陶醉做到極致,就成了特色。讀者能體會到了這種溫柔,便被這本書俘獲了。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當你看見一個人無比虔誠地做一件事,也會很自然地肅穆起來,讀這本書也是這樣。

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的虔誠和全身心地投入。從他的後記裏看到,作者把自己封閉起來,夜以繼日不間斷地完成了寫作。

她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對月色的描寫,對玉石歷史的呈現,對伊斯蘭教無微不至地表達,都有一種空靈之感,這些都是全身心投入的表現。只有在心無雜念,無比靜謐的狀態下才能達到這樣的狀態。而五十多萬字的書,一直保持同樣的基調和筆觸,更是十分難得。

讀這本書讓人安靜,正是因爲作者寫作的時候是安靜的,我們便受了她的傳染。讀得進去的人,一定會把這本書讀完,這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交代。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內心很多的思想和情感,其實都是不可名狀的意識,如何表達出來,並且表達完美是關鍵,便需要有一個載體。遇到一個好故事,是每個作家都夢寐以求的事情,就像一位劍客最想要的是寶劍一樣。

再厲害的作家,也無法完全“編造”故事。故事藍本,人物形象是作家最爲寶貴的基礎,有了這些,纔會有後面的可能。

霍達在她想要有好故事的時候,有足夠好的運氣遇到一個可以承載她思想和情感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裏的元素,契合了她內心的表達,讓她全身心地投入並完成了作品。

霍達爲什麼要寫這本書?

作爲一位穆斯林,“隱蔽”在強大的漢文化下的少數羣體,她覺得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瞭解他們;

北京城裏的一條“回民街”,以玉爲生活的穆斯林經歷了一段普通但不平凡的大歷史,穆斯林的掙扎和思考需要被記錄;

一位穆斯林在大潮中要堅守的(梁君璧的固守)、要追求的(梁冰玉的追求)應該是什麼,這些現實的困惑需要被關注,被思考;

一位穆斯林從生到死,一生要歷經哪些儀式,這些傳統的文化需要被完整記錄……

以上這些都是作者要做的事情,纔是作者的本意和表達重心,其實比故事和人物都更重要。這些文化上的意義,纔是這本書能得到茅盾文學獎的重要原因,也是作者極力要完成的使命。

作家是代表一部分人向世界表達,主要工作是統計、組織、歸納、挖掘和呈現。如何才能被認可呢?肯定是要讓讀者能和作者產生共鳴,但不可能和所有人都產生共鳴,很多書被人奉爲圭臬,但也會被人嗤之以鼻,這些都是正常的。

表達是很自我的事情,是自私的行爲,所以也就無所謂好壞了。

作者在寫完之後,就是完成了表達,是好是壞、讀者喜不喜歡就和作家沒有關係了。功過任評說,是每個作家最基本的修養。

有時候,作品也是一個引子,還需要讀者進行二次創作,對作品進一步地完善,最終完成每個人心目中的樣子。

綜合種種,《穆斯林的葬禮》還是一本值得讀的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