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和你逛街,長得醜,是會傳染的”女兒這樣對我說 01 叛逆,是與生活的不和解 02去愛,那個叛逆的孩子

點擊右上方,關注@庫小七站長,和你一起實現個人成長!

作者:紫荊(庫小七站長學員)

我也是第一次做母親,沒有什麼經驗,只有不斷學習。當我還在審視什麼是叛逆時,女兒的叛逆期就迫不及待地來了。

01 叛逆,是與生活的不和解

很多事情不敢細想,一想我的心就難以抑制地疼。

好像還是昨天的事兒,那時候女兒還仰着小臉,揪着我的衣襟,沒完沒了地跟我講着幼兒園裏小朋友的趣事,她晃着老師發給她的小紅花,眼裏擠滿笑容。今天,她多一個字都不願和我說,眼裏含着冷漠,甚至仇視。

女兒小時候,我上個衛生間,她就站在門口,一會兒喊一遍:“媽媽,你快出來。”“媽媽,我想你了!”可是現在,她放學回家,徑直走進自己的臥室,隨手反鎖房門。只冷冷扔下一句,“不要打擾我,我要做作業。”

以前我加班的晚上,女兒要跟我到單位,睡覺也要緊緊扯着我的衣服,她說這樣可以嗅到媽媽的味道。今天,我難得和女兒上個街,可她卻要和我拉開十米遠的距離,還說長-得-醜-會-傳-染……

生活的點滴、記憶的片段,來回在昨天與今天之間切換。我想不明白,我的女兒在十三年間是如何成長的,是什麼經歷會讓那麼可愛的她,長成了現在這麼叛逆的她?還是說,有人掉包了我的女兒?

什麼是叛逆?她爲何叛逆?我開始審視這個問題。

心理學中對叛逆的定義是,青少年處於心理的過渡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大人自居,爲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於他們感知和恐懼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這就是讓無數家長焦頭爛額的狂躁期、困難期。

常聽爲人父母者說:“我的孩子太叛逆了,說啥都和我唱對臺戲。”

可是有誰聽孩子說過:“我太叛逆了!”

有一天讀到這樣一段話:叛逆其實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以馴服爲標準的一種說辭。父母認爲孩子不聽話,不服從就是對自己的背叛和忤逆。可隨着孩子青春期的到來,他們逐漸自我覺醒,要求獨立與自由,希望有人格尊重,有個人空間,包括獨立思想和時間支配。

讀到這段話,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叛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而是孩子與父母兩代人的事。叛逆也不僅僅是孩子青春期的事,他或許與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家長參與的許多事都息息相關。只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更多的學習任務、人際關係壓力,而他們的成長能力不足以解決這些壓力,於是出現了與父母,與生活的不和解,變得狂躁,敏感,易怒。

而作爲父母的我們也沒有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沒有隨着孩子的成長給他們相應的自由與空間,只是一廂情願的仍然把孩子當“孩子養”。

於是,一不小心,父母之愛變成束縛,而父母則變爲孩子的仇人。我們一方面爲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而心痛,一方面爲孩子的不理解而傷心,我們就不斷的說——孩子叛逆!

可是,我們可曾換位思考,當青春期的孩子面對巨大的壓力,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他們會是多麼的無助。他們除了用極端的方式保護自己,還能怎樣呢?

我好像一隻靶子,有被人一語中的的痛感。所有指責女兒叛逆的話語,我全想收回來,所有我和女兒起過的衝突,我全想沒有真正發生過。

我心裏的痛,除了自責,還有對女兒的心疼。

02去愛,那個叛逆的孩子

去愛,那個叛逆的孩子吧,他們的壓力與能力沒有正比例成長,他們與生活不能和平相處。那麼作爲家長的我們,要努力的與孩子和解,幫助他們度過叛逆期這段不易的旅程。

改變關注度

現在的孩子面臨的壓力如山般大,而最主要的還是來自於學習壓力的壓力。女兒所在的學校分了重點班和普通班。七年級時,女兒在普通班,學習水平中上游。在她的不斷努力下,學習成績穩步上升,終於衝刺到了重點班。重點班的學生都很優秀,成績差距也小,稍一個不留神,就會考砸一場試。作爲家長,我壓力巨大。我只能不斷的給孩子加油,從學習習慣到答題技巧,從規範書寫到標點符號,我見縫插針地給女兒提醒、糾正……

可是,我到底是在加油還是在加壓!

我自以爲是的細緻,在女兒眼裏卻是令人生厭的嘮叨。我全心全力爲她付出,可女兒卻說,我只看成績,只把她當作成績機器。

雞飛狗跳的衝突之後,我有了心力交瘁的痛!

而當我認真解讀了“叛逆”這個詞之後,我忽然想起了以前長輩常說的一句話:扶上馬,送一程。

是呀,現在的孩子心智成熟已經提前。諸如學習的重要性、競爭的殘酷性、社會的現實性等等,該懂的道理,老師和家長已經不厭其煩地說了n遍。

其實孩子心裏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正承受着巨大的學習壓力。寫不完的作業、刷不完的套題、大大小小的考試,期間甘苦,學子自知。

作爲家長的我們應該主動爲孩子減壓,具體的做法就是改變關注度。由關注學習改爲關注孩子的喫喝穿用,努力給他們營造輕鬆的生活氛圍。

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弛”是爲了更好地“張”。

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是孩子努力的不竭動力呀。

減少關注度

一羣家長圍着一個孩子,這也可以算是一箇中國特色了吧。

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當衆多家長齊心協力呵護着一個小寶貝兒成長時,怕冷了,怕熱了,怕摔了,怕累了……鋪天蓋地的愛會不會是一種傷害呢?

孩子或者被溺愛,或者被包辦,他們的話語權、支配權、決定權、隱私權等等,或許已被愛的名義淹沒了。

過多的關注培養出了不知敬畏、不知感恩、無法無天的叛逆孩子。氾濫的關注也可能讓成長中的孩子壓抑、窒息,最後用叛逆的方式捍衛自己僅有的自由。

龍應臺在《目送》中最打動人心的句子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既然父女母子的關係是不斷的目送,我們爲何不提早放手,給孩子更多的自由與空間?

一個母親心的痛,就是接受孩子不再依賴自己,而一個母親的智慧,也就是允許孩子逐漸離開自己吧。

減少關注度,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是放過了孩子,但何嘗又不是放過自己,在彼此相讓中讓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

向孩子示弱

父母是長輩、是權威,這樣的觀念在大多數中國人心裏根深蒂固。而多少大人的權威,是通過一次次擊敗孩子而樹立的。這樣的結果是家長們想要的嗎?

強勢的家長樹立權威,弱勢的孩子只能服從。

孩子叛逆,家長要嘗試換位思考,甚至換角色體驗。

一個週末,女兒又被圍困在山一樣的作業中。我試探着,弱弱地說:“你們的作業又多,題目又難,但是我可以幫你做語文作業啊!”女兒的臉上掠過一絲笑意,“這個可以有,但是你不能做到套題上,做到一張紙上吧。我可以參考你的答案,我可不想被老師批評。”

那天中午,家裏很安靜。二寶去上舞蹈課了,老公輕手輕腳地打掃完衛生,又去廚房準備午飯了。我坐在女兒對面,從套題的基礎知識——字、詞、句,到閱讀簡答,我使出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的全部本領,把字寫得工整,把題答得規範,儘可能的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用了一個半小時,一套題還有一個古文閱讀沒有做完。一下子,我體會到女兒面對題海的窒息,面對學習壓力的無助,而我不僅沒有換位思考,沒有爲她排憂解難,還給她添了那麼多煩人的嘮叨與壓力,深深的內疚讓我自責。

這一次“示弱”之後,我深深體會到了女兒的不容易。女兒對我的態度也有了一些好轉。

其實,家長的“示弱”,何嘗不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肯定呀!

向孩子索愛

在親子關係中,家長長期扮演着付出的角色。適時地向孩子索愛也不失爲一種聰明之舉。

這個世界上有一條真理: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但是,我們自己發生變化時,別人可能會因爲要適應我們的變化而去進行自我改變。

面對叛逆的孩子,我們無從下手,那麼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吧。變付出的角色爲索取的角色,給孩子尋找幫助家長的機會,也讓孩子成爲付出的角色,讓他們體驗付出之後被肯定的愉悅。

經歷過和女兒磕磕碰碰的幾年,我明白了孩子的叛逆是有原因的。不論是壓力與能力的不匹配,還是與父母、與生活的不和解,只要我們用愛去關注,用技巧、用方法去改變,那一定會與孩子一起度過這惱人的青春叛逆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