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懲罰的七個技巧

我們雖然掌握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技巧,但是我們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爲,好讓孩子言聽計從。我們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們想找到一種語言,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我們想建立一種情感的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因爲他們關心自己,也關心我們;我們想樹立一個榜樣,在相互尊重的平臺上,與人溝通,無論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都能受用。

在我們使用新的技巧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需要我們不斷的控制自己,不要回到老路上去。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挖苦、說叫、警告、謾罵、威脅的詞語已經植入我們的語言當中,因爲我們從小耳濡目染,放棄我們熟悉的東西,並不容易。

事實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是進步,它是改變的開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說他們做對的事情的時候,好像並不管用,他們不當回事兒,甚至反抗我們。這時候,我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懲罰。

那麼,懲罰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懲罰會帶來的感受有敵意、仇恨、抗議、罪惡感、沒有價值感和自戀。爲什麼會認爲懲罰一個不聽管教的孩子是應該的?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不可以讓他們承受行爲的自然後果?

吉諾特博士說,一個孩子應當經歷自己不當行爲所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係中,是沒有懲罰的。懲罰並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如何去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爲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懲罰孩子,我們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爲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懲罰不解決問題,反而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反思。

那麼代替懲罰的方法有哪些呢?

有以下七個技巧可供參考:

1.請孩子幫忙。

2.明確表達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3.讓孩子體驗不當行爲帶來的自然後果,同時明確表達你對孩子的希望。

4.提供選擇。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6.採取行動。

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