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我上《棗兒》的驚喜和遺憾

  我上《棗兒》的驚喜和遺憾

  今天我上劇本《棗兒》一進教室,我就讓學生默看課文,思考三大問題:其一讀了本文你都有什麼感想,其二本文‘棗兒’的味道是苦澀的還是香甜的,其三,你能用簡短的語言複述課文的內容嗎?”

  學生默讀了三四分鐘,大多數學生已經讀完了課文。首先是張欣媛談了閱讀感想,她說讀了本課,覺得棗兒是香甜的,因爲老人和男孩坐在一起暢談、交流,其樂融融。這時段浩淼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爲棗兒應該是苦澀的,原因是老人的兒子沒有回家,男孩的父親也沒有回來。這時我問學生:“大家覺得誰說的最有道理?”“段浩淼!”學生們齊聲說。(課後回顧:這是我的失誤之一,其實兩個學生說的角度不同,可以說都是有道理的。)

  在學生們說讀後感想的環節,學生們紛紛對男孩的父親和老人的兒子做了批判,張晶晶動情地說:“不管自己的事業和工作如何不順,哪怕自己再忙,作爲子女應該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我笑着問:“你會不會犯老人兒子同樣的錯誤?”張晶晶大聲說:“不會。”

  接着我們就到了分析老人形象的階段,我先讓學生說說老人都回顧了哪些往事,教室裏氣氛頓時活躍了。學生紛紛舉手,我的情緒也受到了感染,也因此歡快了起來。

  比如學生說老人講了兒子名字的來歷,我隨即問這能體現什麼,學生馬上說對兒子的愛,學生說棗樹的來歷,是老人生吞了棗子,他蹲坑的地方就出現了一棵棗樹苗,我說這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情,棗樹竟然就是這樣誕生的,學生們哈哈大笑。有學生說棗樹救了他的命,一個日本鬼子舉槍向他瞄準,恰好一個棗子掉了下來,砸到了鬼子的鋼盔上,他得救了,有的說棗子救過全家人的生命,鬧饑荒的時候他們家憑着80多個棗子而活命,有的說老人的兒子棗兒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棗樹撒尿。

  講到這裏我忽然想起了此次的作文訓練,此次作文的訓練題是《我最好的朋友》,於是我說老人和棗樹算不算一個朋友,一個最好的朋友。學生們說是,我就說:“本次作文訓練,寫《我最好的朋友》,有的同學不知道如何纔算最好,他寫的作文是小狗是他最好的朋友,但他沒有對小狗付出過,也沒有體現出他對小狗的愛,更沒有小狗和他相依爲命的情節,只是寫了他受了老師的批評時,回到家就毒打小狗,把小狗打殘了,小狗成了他的出氣筒,這怎麼是最好的朋友之間做的事情呢?”

  我的話語把學生惹笑了。

  在分析人物形象階段,我把學生成羣結隊地往講臺上叫,讓學生在黑板上寫老人、寫男孩、寫男孩的父親,寫老人的兒子。每次叫四名學生,這個人物分析一共叫了16名學生,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我讓上臺板書人物形象的學生依次講了原因,只是學生們對一個女孩寫的老人兒子是“喜新厭舊”提出了異議,認爲是欠缺親情,不孝,“喜新厭舊”應該是男孩的父親。

  在分析題目“棗兒”的作用時,我讓學生複習了題目三方面的常見作用,比如是文章的線索,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有反映了文章的主題,在分析的時候,棗兒是文章的線索,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的所有內容都和棗兒有關,這點學生們分析的很到位,但在揭示文章的主題方面的分析時,學生們就卡殼了,加之下課鈴聲也響了,我只好直接告訴了學生答案,如棗兒是“親情”“故鄉”“精神家園”的象徵,我想和學生深入研討這些問題,但實在找不到突破口。

  這節課,我驚喜的是學生答問比較踊躍,尤其是初讀課文談感想,分析老人回顧的事件,分析劇本中的人物形象,但在“棗兒”的象徵意義的分析時,我就找不到突破難點的良方了,雖然我講解了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還講了安徽衛視電視專題片《正在消逝的村莊》,來講述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的變遷,留守兒童和老人的孤寂和茫然,但要講到多層次的象徵義並讓學生理解和感悟,就感到有些無處下爪,因爲我自己讀文本,都沒有悟出這麼多層次的內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