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潛《春泛若耶溪》押韻有問題嗎?後,是上聲還是去聲?

前言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這首詩的作者是盛唐詩人綦毋潛qi'wuqian(692-749),綦毋潛字孝通,虔州人(一說荊南人)。虔州在南宋時被改名爲贛州,因贛江而得名,也因爲贛江的水路交通發達,成爲古代的重鎮。

綦毋潛在當時名氣不小,但是在後人眼裏,他遠不如好友王維、孟浩然等人聞名。綦毋潛在開元十四年(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綦毋潛不知所終。

一、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被收錄入了唐詩三百首,成爲綦毋潛的代表作。

我們先從題目開始。

春,表明了時間,在詩句中有體現:花路入溪口。春花滿路,溪水行舟。

整首詩圍繞”泛“字而寫。詩人泛舟之地若耶溪,今名平水江,在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爲西施浣紗處。若耶溪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名勝之一。

南朝時王籍、謝靈運;唐朝李白、杜甫、孟浩然、元稹、劉長卿;宋朝蘇東坡、王安石、陸游,明朝王守仁、徐渭等人,都曾經泛舟若耶,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首詩中描寫了綦毋潛春日遊若耶溪,一路行舟所見的景色。這種比較純粹的山水詩,沒有懷古言志的內容,只是通過對於清幽山水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嚮往閒適生活,準備歸隱的意願。

二 、《春泛若耶溪》簡析

1、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詩人山中探幽之意未滅,因此遊玩泛舟,隨遇而安。詩人在第一句中,寫了泛舟出遊的目的和心情。偶:兩個人相遇之意。

2、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花路,點出題目中的春字。春日的黃昏,春花飄落小徑,詩人在晚風中泛舟進入若耶溪。

3、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夜晚之際,詩人所駕輕舟慢慢轉過西邊的山谷,擡頭南望,可以看見山後夜空中的星斗。

4、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溪水中,有淡淡的煙霧升起,山林之上,月亮在半空中漸行漸遠。

5、生事且瀰漫,願爲持竿叟。

此時,詩人發出了感慨。浮生之旅令人迷茫看不清方向,相比而言,寧願做一個溪山之間垂釣的老翁。

三、奇怪的押韻

這首詩有一個地方比較奇怪,就是“後”這個韻腳。

在唐朝綦毋潛所處的時代,律詩的創作已經被納入的科舉考試中。此時的詩體有了明顯的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押平聲韻,而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

《春泛若耶溪》是一首押仄韻的古體詩。唐朝古體詩與宋詞在押韻上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可以用詩韻的鄰韻通押,另外也有一個不同之處。

這個不同,就是古體詩押仄韻時,上、去聲很少通押,而宋詞中上、去聲通押是常態。

例如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就是明顯的上聲韻古風: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山飛溶溶,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願爲持竿叟。

閱讀時,我們會發現,偶、口、鬥、叟都是上聲韻(相當於普通話的三聲),比較特殊的是“後”這個字,今天我們讀作去聲。但是,表示前後的“後”,在這首唐詩中是上聲而不是去聲。

相似的用法很多,綦毋潛的好友儲光羲有一首《述華清宮五首》:

上出蓬萊時,六龍儼齊首。長道舒羽儀,彤雲映前【後】。天聲殷宇宙,真氣到林藪。

隋末唐初著名詩人王績有一首《山中敘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無所有。風鳴靜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內,誰論千載【後】。張奉娉賢妻,老萊藉嘉偶。

孟光儻未嫁,梁鴻正須【婦】。

這首詩中有兩個韻腳需要注意:後、婦。這兩個字,在古韻中都是上聲,只是在普通話中都是去聲了(四聲)。

結束語

這首《春泛若耶溪》有種超然世外的閒雅,看不出兵火之氣,似乎不是安史之亂後的作品,也許是其第一次歸隱時的作品。

綦毋潛曾經有過兩次歸隱,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是他第一次歸隱,天寶初(約742年前後)返洛陽、長安謀求復官。綦毋潛的第二次歸隱是在安史之亂後,從此就不知所終了。

@老街味道

蘇東坡《守歲》歌麻通押,這首詩押錯了韻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