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写作课》系列-电子书-②陈卫-《独独的那一个》

②陈卫-《独独的那一个》

1、写作这一行业在这十几年前后有什么变化?

  这些年来,写作、写作者的处境和他们在这处境中的日常意识,都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今天,生存比当年更沉重地压在每一个写作者身上。物质的更加丰富、经济的更大发展并没有使人变得更加悠闲,反而大幅提升了生存的底线和欲求谁要是因为想写作而甘愿抱持二十年前那种更为低廉质朴甚至赤贫的生存方式,将被今天这个世界更快地视为异类,几乎无法存活。生存底线的提升,而同时文学写作的进一步被边缘化、经济回报的低效无规律,双向着力,加剧着写作者的焦虑。

  与此同时,作者们的焦虑恰恰是被表面相反的繁荣所遮蔽的:这些年来,各种写作或以写作为基本核心的平台如雨后蘑菇般长满中华大地,这个世界对写作者的需求空前高涨,所谓的自媒体给众多写作者“从此能以自己的特长衣食无忧”的幻觉。文学出版似乎重新出现了一个高潮。各大门户平台也以IP的名义构建大型文创公司。各种文学评比奖项也比以前增多。书店好像也比以前活跃。各种与文学有关的讲座、对话此起彼伏……这一切的表面繁荣背后实质上都仍是商业的驱动,文学、写作的相关产业只是不甘落后地涌进商业流行的工具和模式,以便制造更多的商业规律所需要的繁荣信息,以遮蔽符合文学自身需求的评判和生存机制继续缺席和难以构建的现实

2、写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写作是一件以“观察力”和“判断力”为基础的工作,“真伪判断”始终是我们一生工作的基础质素,我们如何看待与我们写作息息相关的周边信息,以及我们以什么样的状态介入这样的环境、存在于这样的环境,不会不决定着我们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作者、怎样的人

  一个领域容易受商业的驱使而跟风行动,其根本的原因是它的“领域自我”的失却或不足。中国文学的生存处境在商业的冲击下的“无神”状态不是孤立的,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现代文学以来其内部的精神、传统始终没有经过细密的理解和巩固。中国现代文学自我的失却或不足—也就是“精神无根”—最容易产生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太容易被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先锋”“实验”“酷”瞬间吸引,而忽略自我成长自我塑造的根本重要性。这种缺乏“自我塑造”、广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写作,实际上它们在根本上仍是商业性的,它们是作者不自觉、不可控制地跟随商业漩涡所作出的炫目但却忽略自我的表现。

3、写作需要什么?

  “自我”同样不是另一种刻意追求“底层(民间)关注”“地域特色”。中国作者严重缺乏持续静心关注单个的自我(成长和塑造)的思考,严重缺乏那种静谧、长期专注地关注我们独独的那一个“自我”的意识。任何意义上的类型化、代际化、集体化、地域化在这商业时代能够轻易地俘获我们的安全感,因为它们似乎更容易被缺乏耐心的读者“辨别”从而离成功更近。我们已经很少有人甘于写作那种语言、形式并不夺目的“温和、平凡”(也许同样重要的是“丰富性”)但充满自我质询特质的作品,那种更关心我们微小但独有的个体的生活和生命,关心我们身处的时代在我们心里投下的微小而独有的问题的作品。

  实践自己的写作,就是实践自己的生命,实践自己的生命,比实践自己的写作更重要。只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才是自我写作的永恒动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