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獲得持續成長?

時間到了2021年,不少產品同行都定了新年目標。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有些朋友也逐步退出產品經理崗位,繼續堅守崗位的產品經理,也常保有危機意識,生怕落後於時代。產品經理崗位「因人成事」的特徵,決定了變化和不確定性常伴左右,持續成長和進階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本篇聊聊產品經理如何持續成長這個話題。

環境重要性

之前文章《產品經理如何理解環境的重要性?》談過環境對於產品經理成長的重要性。產品經理職業發展逐步從打雜—>執行—>規劃—>更大的規劃。

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環境支撐,如果所在公司或業務環境,能夠滿足個人成長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環境不能滿足個人能力發展的需要,換合適的環境是合理的路徑。工作的收穫絕不只是一份工資,還應該伴隨能力的成長,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初入行時,由於團隊人員變動,很快就從打雜切換到執行的狀態,當隨着工作深入發展對於成熟產品、成熟業務、保守的競爭策略,不僅限制了產品本身的發展,業限制了個人能力的成長。

認識到問題之後,後面更多尋求0-1的業務,希望快速提升能力,後面幾年都在創業公司度過。在創業公司本身資源和人力有限,產品經理往往身兼多職,非常有助於形成全局視角和全面的能力。

創業不好的一點,也在於資源和人力有限,爲了資源聚焦,往往會有中央集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問題,絕大部分人只需要扮演好執行角色,往往接觸不到太多市場分析和規劃的事情,同時也沒有太多資源支持0-1業務開展。

上一份工作所在產品團隊定位更多扮演畫原型、寫方案的角色。當時0-1做新產品調研時,看到網上有相應市場調研報告,表達購買意願,最終因市場沒有相應流程和預算作罷。這樣的背景下,產品經理受限於定位與資源限制,也就難往更高一級成長進階。

因此作爲產品經理,需要識別每個階段自身的成長需求,認清環境能提供的資源和限制,才能保證有成長的土壤。

成長撕裂感

當身處逆境時,人們往往容易歸因環境,而非能力邊界需要拓展。如果外界成長環境的限制已經破除,那麼接下來就要好好考慮,不適感是否是能力邊界造成的。

往往超出能力邊界的事情,做起來會沒有頭緒和進展,同時這個階段過後,往往也是成長速度最快的階段。核心是識別並承認能力邊界需要拓展,並直面問題。

拿做PPT舉例,往往在創業公司或產品經理職業生涯早期,組織沒那麼複雜或者產品經理level還不夠,不太需要做PPT,產品經理寫好文檔、畫好原型圖,領導也知曉實際工作情況。但隨着所處組織和個人責任的變化,寫PPT會變成表達觀點和爭取資源的重要手段。

PPT硬憋是憋不出來的。一定是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明確PPT目標、目標受衆和內容架構,根據目標做充分的調研和素材準備工作,花大量時間組織素材和佈局。

初做PPT的過程既沒套路也極其耗時,做幾次後,逐步瞭解流程,並做好花大塊時間的心理準備後,就會發現效率會逐步提升。

其他能力也類似,成長一定是帶着不適和撕裂感,識別出成長點,投入時間精力,先完成再迭代,實現不斷成長。

承擔更大責任

職場上承擔相應責任,爲了實現目標,就需要相應資源給予支持。在承擔更大責任的過程中,一定要是突破原有能力邊界。

當然之前也遇到過承擔相應責任,但公司希望0成本做成事情,這種想法存在一定的投機性,並不普遍和現實。上一份工作中,作爲產品經理雖然負責新產品產品工作,並沒有完全承擔銷售額指標,銷售、市場推廣等資源仍然是公共資源,供公司統一計劃和調配,可供調配的資源有限。

而理想中的產品經理作爲產品負責人,通過做預算把控產品銷售、運營、市場推廣節奏,更有助於產品走出冷啓動,打開局面。

業務組織中臺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創新的,出於更優路徑更能出成績的視角,所有資源都傾向於投入成熟穩定產出的業務,而非新業務。此時產品經理可調配資源有限,那產品成功相當程度就看運氣了。

最近的工作經歷,始終是圍繞產品經理能承擔更大責任的環境方向變化,伴隨着承擔更大責任變化也有諸多不適,但只要方向是對的,就是值得的。

耐心與平常心

偶爾有朋友私信希望獲得快速成長的捷徑,而實際成長是需要耐心與平常心的,並非996就成長快。

剛入行時,由於缺人力,週末也在連軸轉的工作,時間被工作佔滿,成長與思考並不比工作5天多。

做事與成長一定會經歷一個過程,不會突然爆發。擁有耐心與平常心,將引發焦慮與不適的點,一個個列出並逐個拆解,按照結果導向反推,需要做哪些事情,逐個投入時間理清楚執行。

任務越多越繁瑣,越需要按照以上簡單的邏輯拆分清楚。耐心與平常心的養成,也是心性的成長。

關於作者:

小樂帝,一線AI產品經理、簡書科技優秀作者、產品經理讀書會創始人。

「產品經理讀書會」

專注於愛讀書愛思考的產品人提供讀書推薦、產品思考、以書會友的環境

歡迎愛讀書的產品人分享產品道路上的感悟

歡迎關注:產品經理讀書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