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歌的形式美

        關於詩歌的意境,詩詞名家們已經講的很多,也講得很好。無可否認,意境是詩歌的靈魂。然而,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禮,靈魂不能是赤裸着的,這樣不夠好看。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能夠欣賞。

      所以說,靈魂有時候也需要衣服,詩歌需要意境美(內在美),也需要外在美(視覺美)。意境美是詩歌的根本,外在美能夠美化靈魂。這正如一位知書達禮有內涵的女子,在出入不同的場合,也需要不同的妝扮是一個道理。

      詩歌的外在美體現在兩個方面:音韻和結構。

      詩歌詩歌,不僅是詩,也是歌。作爲“詩”的部分,更注重於詩歌的創作手法,遣詞造句,它是朦朧的,內斂的,像一位羞澀的少女,大多數時候是含蓄地表達自己。而作爲“歌”的部分,它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第一,它有韻律美。這個可以參照古代的歌行、宋詞、元曲。這些都是能唱出來的,也可以參照我們現在的歌詞(當然,現在的歌詞大多數以韻爲主,缺乏內涵和意境,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些歌詞,加入了意境,它就是一首優美的詩。比如方文山寫的詞,很多句子就正是詩句。他在寫歌詞的人中,也有“詩聖”的稱號。)

    第二,它有結構美。所謂的結構美,也可以說是建築美。包括詩歌的分行,分段,字數,重複等等。

        音韻和結構,其實對於現代詩歌來說,好像已經不算非常重要了,因爲現代詩要自由,它更多的強調的是“詩”的部分,無限擴大它的寫作手法、暗喻功能,從而忽略了它的外在美和形式美。

      雖說詩歌的靈魂很重要,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詩歌的外在美部分如果運用的好,也能讓詩歌昇華。存在即爲合理,作爲詩者,我們當以博大的心胸,接受詩歌的各種存在方式。因此,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關於詩歌的形式美,我把它歸屬於傳統的詩歌美。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本有意思的書,朱贏椿《設計詩》。

朱贏椿是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設計或策劃的圖書曾多次獲得國內外設計大獎,並數次被評爲“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稱號。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幾頁他設計的詩。他的作品,必須用圖片的形式來看,是無法用文字複製出來的。

        很多人看到這本書,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麼鬼?但我們仔細品讀過後,就會會心一笑。我們先來看這一首《剎那花開》。作者巧妙地用文字的大小,來表現了花成長綻放的過程。“花”字逐句由小及大,代表了花從花蕊到綻放的形態和過程,最後一句用花這個字的筆劃的分裂,形象地表現了花在衰敗之時四散灑落。那些四分五裂的筆畫,難道不是破碎得觸目驚心嗎?

        這一頁紙形象地表現了主題,花開只是一剎那,可以說,是在詩歌的形式對詩意的表達上,有了新穎的突破。

      再看下面一首:《一小時車程》。翻開這一頁,我們最先看到肯定第三句,有人會懷疑這是不是劣質印刷品,然而,這首詩真的就是這樣寫的。

      它用字跡的模糊來表現火車快速向前運動時窗外的景象,青山,綠樹,老牛,農夫,都模糊着快速地向後去了,完美地呈現了我們看到的景色的視覺效果。僅這一行,寫列車窗外的景,已足夠生動形象。我們再來看看後面,窗裏,我與時間,共處。這三句分句的作用,是爲了表現“我與時間”共處,你看,這兩個詞語是不是並肩坐在窗戶裏面呢。窗外是空間的變換,窗裏,是我和時間的交疊。時空的變換,在這一小時的車程裏體現。

      朱贏椿還有很多這樣有意思的詩,我並沒有說鼓勵寫朱贏椿的這樣的詩。畢竟,這樣的詩把詩歌的外在形式給無限地誇大了,在遣詞造句和詩歌內涵以及語言優美性等方面就缺乏了一些。但是,文學本來就應該是百花齊放的,這樣才能彼此之間相互啓發,相互促進,推動文學的繁榮。

      其實,朱贏春的這種寫詩的方法,也並非首創。所謂“設計詩”在宋代就有類似的了,叫神智體,也叫迷像詩,翻翻古人的文字遊戲書籍,就有不少,比較出名的是下面這首,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

這首詩是蘇東坡所作《晚眺》一詩,據宋代桑世昌《迴文類聚》記載,宋神宗熙寧年間,遼的使者抵達京都後以能詩自誇,神宗就命大詩人蘇軾爲其館伴。遼使以詩詰問蘇軾,蘇軾就說:“能寫詩是易事,能解詩才是難事。”於是提筆作《晚眺》:東坡未寫出詩,而只寫十二字,有長寫,有短寫,有橫寫,有側寫,有反寫,有倒寫。據說遼使看後,惶惑莫知所云,聲言“自是不復言詩”。

這是一首經典的神智體詩。它利用字形大小,筆劃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方法進行寫作,即“以意寫圖,使人自悟。”這種寫法雖帶有文字遊戲性質,而且極爲詭怪,但設想十分新奇,往往能顯示出作者的智慧和才能。 
第一句中“亭”字寫的很長,“景”字又寫的極短,畫字寫成了圖中的怪樣子,表示內中無人。這句念成“長亭短景無人畫”。
下面第二句“老”字寫的特別大,“拖”字橫寫,“筇”的竹頭寫的極瘦,這句唸作“老大橫拖瘦竹筇”。
第三句首字反着寫,“雲”(繁體)字中間寫斷了,“暮”中間之日字傾斜了,這句唸作:“回首斷雲斜日暮”。
第四句,江字中的“工”字曲寫,“蘸”字倒寫,峯字邊的“山”字側寫,這句便唸作“曲江倒蘸側山峯” 。

整體合念便成一首《晚眺》: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峯。


這首詩實際是一首寫景詩。寫的是一個老人,身披殘陽夕照,橫握筇竹手杖,放眼遠眺,盡情觀賞黃昏後美妙多變的山水景物,悠然自得,悅目賞心。這首詩不僅描繪了祖國壯麗俊秀的美好河山,而且字裏行間滲透着深情至愛。寫得情景交融,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首詩表現方法精巧奇特,令人讀後終生難忘。

說過了這些有意思的設計詩,不知道大家對詩歌的形式是否有了一些啓發。

當我們最初欣賞一事物時,總是先從它的形式上入手,形式所賦予人感官的直接性,具體性,縮小了物與人之間的差距。

詩歌,作爲一種分行排列的藝術,正是以其儀態萬方的形式之美和美的形式,而成爲閱讀者的最愛。

形式美是文藝創作中最爲常用的美學形式,主要表現爲對稱、均衡、重複、節奏韻律、變化統一等,這些在古典詩歌詩歌裏運用得比較多,但是不可否認現代詩歌裏,出於詩意的表達需要,也是可以使用這些技巧的。

        詩歌以分行的形式存在,本就是一種形式美。詩歌的形式美不是必要的,但是當我們需要通過它來表達我們的意境時,它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可能我的詩歌理念相對來說比較偏傳統,但是我還是認爲詩壇,文壇就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反對那些無意義的分行,那不叫詩,無論詩歌以哪一種形式存在,都要圍繞它思想和意境的表達,這纔是我們要追求的。

(本文部分內容引用百度,引用部分已標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