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心而讀 ——讀《普通讀者》

爲心而讀

——讀《普通讀者》

“告訴別人怎樣讀書的唯一建議是,不必聽從任何建議,只要遵循自己的直覺,運用自己的判斷,去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可以了。”這是伍爾夫在《普通讀者》這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應該怎樣讀書?》中提出的鮮明的觀點。是啊啊,我們究竟爲什麼要讀書呢?難道不是爲了取悅自己嗎?其實這個問題在孔子時就有過結論了:“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讀書的過於功利化已經成爲普遍想象。還好,看到了伍爾夫的這本手,再次給自己提醒:爲了自己的心讀書就好。

作者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讀書,並把自己的讀書思考寫成隨筆,這些隨筆彙編成了我們今天要讀的書。第一天讀這本優點艱難,因爲對於文章中的人物和書名很是陌生,所以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作者所分析的作品。但是第二天再讀時,感覺完全就變了。除了讀到了自己熟悉的內容外,更多的是被作者的語言功底折服。作者的語言流暢、鮮活,分析用詞都極爲準確,有很強的洞穿力,而且語言裏滿滿洋溢的都是激情。我們似乎可以想象出作者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內心該是多麼的享受,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該有多麼的暢快。

尤其是《蒙田》一文,整篇文章如行雲流水,使得自己不得不一口氣讀完,以免追趕不上作者語言噴發的速度。很多的句子段落都是那麼的優美,使得自己不得不出聲朗讀,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完全吸收文字裏蘊含的激情。表達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困難的,我們想表達的內容就像是一個幽靈:“幽靈穿越腦海,不待我們抓住,就從窗口逃離了,要不然,它那束神奇的光亮瞬間照亮,後又緩慢地下沉,重歸深邃的黑暗。”想說卻不知道怎樣說的感覺被作者以語言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把抓不到的感覺變成了可以看、可以觸摸的現實。這該是怎樣的語言啊!(讀完書之後,百度了一下她的文學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善於描寫人心底的潛意識,是她逐步完善並確立了意識流小說的寫作技巧,是意識流小說的集大成者。)

讀這本書的第二個感覺就是:要想讀懂這本書,至少還要讀五十本左右的書來打底纔可以。在這本書裏,作者介紹了很多典型作家及典型作品,對於一個對西方文學知之甚少的人來說,讀起來真的是很困難。但是由於作者獨特的原因魅力和對作品的獨到的分析,很多書雖然沒看過,但是並不影響自己去“欣賞”那些書。

比如《三百年後的多恩》就爲我們介紹了一個“有魔力”的詩人:“當他的聲音穿越驚濤駭浪長途跋涉,撞擊我們的耳膜時”,就這一句評述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多恩詩歌的語言魅力所在:他會以最快的方式躍入詩歌主題。我們都必須站着不動。隨着第一句話震懾全身,之前麻木遲鈍的感知開始顫抖、復甦,視覺和聽覺都被激活。光是這些語句,就足以吸引我們迫切要去讀讀多恩的詩歌。

“將我們撕裂,你不能與我分開

我們的身體,因爲靈魂緊緊相連,

我們可以通信,也能通過禮物,

思想和夢境來戀愛。”

再比如《多蘿西·奧斯本的<書信集>》《斯威夫特<致斯苔拉小札>》不但讓我們看到了書信在文學與社會在生活中的獨特作用,更看到了隱祕的書寫形式中透出的人性與思考。“在任何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僞裝自己已經成爲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斯威夫特卻把“一切都毫無保留的傾吐給斯苔拉:憂鬱與憤怒,善良與粗俗,以及對人性平凡瑣事的關愛之情。”與斯威夫特而言,斯苔拉或者給斯苔拉的小札就是他心靈的“小巢”,“他特別需要一個小巢或者私人空間,讓他可以完全休息,完全放鬆,而不是另一個我。”讀到這樣的文字,很難保證不被打動:我們又有多少時候是可以完全放鬆的活着呢?可以不用做“另一個我”呢?或許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一個“小巢”吧!斯威夫特就以獨特的形式構建了自己的小巢。

在《漫談伊夫林》一文中,作者介紹了看似毫無意義的生活日記寫作的重大意義。“如果想確保人們在三百年後慶祝你的生日,最好的方法就是寫日記。只是要保證把你的天才封鎖在一本私人本子裏的勇氣,並有冷眼旁觀名望的幽默。”因爲一個好的日記作家要麼爲自己寫作,要麼爲遙遠的後代而寫作。日記,一種堅持很久後纔會看到意義的寫作方式在現在幾乎被拋棄了,沒有人願意看到三百年後自己的成功,大家更願意看到眼前的輝煌。

作者還以《伊麗莎白時代的雜物間》《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札記》《現代小說》《俄國小說的觀點》等篇目,集中反映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者一種文學形式的特點。但這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評論,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她“作爲一個小說家,我自然常常會對某一本書發生興趣,但我也常常爲了以讀一讀、寫一寫”。

當讀書和寫作沒有了功利性,它帶給我們的必定是輕鬆和愉悅。作爲一個普通讀者,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天堂就是持續不斷、毫無倦意地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