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元璋傳》之思考

【思考題一】請說說,你理解的“有三個因素剝奪了他們舒適生活的權利”。

因素一,人口壓力。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積少,底層人民一直在半飢半飽中掙扎着生存,沒有多餘的精力和資本爭取舒適生活。

因素二,自然災害。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很少有持續風調雨順的時候,蝗災、風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不甚枚舉。原本就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窮苦大衆,常常流離失所,在逃荒的路上如果再遇到這些不可抗力,更加失去了生存的有利環境。

因素三,官僚體系。底層民衆的生活原本就不易,再有官僚們制定的各種苛捐雜稅等壓榨政策,生活就更加苦不堪言。

【思考題二】你怎麼看書上對過去中國農民的分析?可以聯繫自己,說說有哪些啓發感悟?

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貧窮限制了我的相像”。

學生時代,我因爲沒有見識過職場中錯綜複雜的環境,以致於常常會帶着簡單和純粹去對待工作;職場打拼,我因爲沒有見識過更高層級領導的思維,以致於常常會用自己的思維吐槽管理層的決策;站在城裏,我因爲沒有見識過城外的風光,以致於常常以爲城裏的自己是最好的。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努力投資自己,讓自己有能力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這樣才具備追求夢想的資本和能力。

【思考題三】三年流浪的歷練,對朱元璋人生意味着什麼?

三年的流浪經歷,讓朱元璋嚐盡了人間疾苦,也對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由於閱歷豐富了,他遇事也顯得比同齡人成熟穩重,深思熟慮,同時也造就了他有極強的忍耐力和領導力,爲他日後快速成長爲領袖人物做好了鋪墊。

【思考題四】請分析朱元璋爲人做事的特點

朱元璋爲人做事認真敬業,比大部分人更敏銳、更精明、更縝密,他能輕鬆看透很多人的心理。他有與衆不同的自制力和判斷力,他懂得如何贏得他人的信任。他具備很強的領導力,有實現大一統的野心和謀略。

【思考題五】你對朱元璋成功的三個原因有何看法?可以聯繫自己進行對比分析

原因一,善於爭取人心。朱元璋非常識時務,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取信適當的人,爲未來的謀略創造有利條件。。

原因二,知識分子政策。朱元璋雖然從小沒有條件飽讀詩書,但是他懂得尋求知識分子的助力,彌補自己閱讀不多,眼界不寬的弱勢,懂得通過讀書明理,少犯錯誤,從中受益。

原因三,良好的大局觀。朱元璋總是能在重大事件的關鍵節點上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顧全大局。

【思考題六】請聯繫自己,說說你對“理性”“追求實用性”的思考?(088、092)

我想我可能在重大事件上很難做到單純的、客觀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在與自己有重大利益關聯的事情上,會帶着情緒,而非完全客觀。所以,“理性”如同全息聆聽,不帶評價地去聆聽。

凡事不僅要過程,更加重視結果,我認爲這是對“追求實用性”最好的詮釋,爲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