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傾聽着的教育》3

第二輯 名師的傾聽之道

跟着孔子學傾聽

第一大本領,聽出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即“教什麼”的問題,它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結合的產物,因此一直處在預設與生成的關係之中。具有傾聽智慧的教育者,不會拘泥於傾聽預設中的教學內容,而是基於現場傾聽而來的學生話語,生成新的教學內容。

子貢問孔子:“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說:“這也算可以的,但還不如雖然貧窮卻樂於道,雖然富裕而又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迴應說:“賜啊,你能從我的話中領悟到我還沒有說到的道理,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

孔子聽出了子貢的困惑和需求,隨即自然生成了講授《詩經》的教學契機。

第二大本領,聽出弦外之音。

來自於學生的話語,表面上純真樸實,但卻常常“別有深意”或“另有隱情”,雖然學生自己可能並不自知,只是一種自然流露,這就需要老師通過傾聽將學生話語中的隱匿之意敞亮出來。

冉有對孔子說:“老師,我不是不喜歡您所講的道,而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夠啊。”孔子聽後回答他,能力不足的人,是想要前進卻不能,但是明明可以前進卻不想的人,就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而不想前進。

從中可以看出,冉有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道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爲是自己的能力不夠,但孔子聽出的卻是,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在作怪,所以將其點明以啓示冉有。

第三大本領,聽出學生的個性。

這是孔子最擅長的傾聽與迴應本領:根據聽出的學生個性,進行差異化的針對性迴應。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孔子:“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回答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在旁邊的公西華有些糊塗了,就問孔子:“仲由(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您回答的是父兄健在(就不應該立馬行動),而冉有問同樣的問題時,您卻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請問下您。”孔子說:“冉有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多行動);而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要約束他(不要衝動行事)。”

又如,同樣是問仁,孔子對顏淵的回答是:“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淵道:“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您這話。”

子貢這樣問仁:“假若有這麼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麼樣?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如此迴應:“哪裏只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堯舜或許都難以做到哩!仁是什麼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做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我們不妨通過傾聽孔子的傾聽之道,帶着“傾聽自信”,進入屬於自己當下的真實具體的課堂,像孔子那樣傾聽學生、迴應學生和引導學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