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偏見的本質》作者: [美]戈登·奧爾波特

原作名: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ISBN: 9787510893506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洞察了人類經驗複雜性的核心話題“偏見與歧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當代社會心理學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書出版之前,心理學界普遍認爲“偏見”只是個別的,品德有缺陷的個體所持有的惡劣信念,只要大多數善良的好公民與這些“害羣之馬”劃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見的影響降到最低。而奧爾波特以雄辯的論述和大量來自實證研究的數據證明了,偏見要比人們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類認知結構和社會組織形態的必然產物,而想要解決偏見造成的問題,就需要探究和改變其深層根源。

奧爾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見”這一由來已久的問題的方方面面:它在個人身上的根源是什麼,社會心理學層面的根源又在哪裏;它的表現形式都有哪些;它對個體和羣體又有着哪些影響,等等。奧爾波特探究了偏見與不同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量之間關係的類型,並進一步提出了關於如何減少歧視和偏見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的建議。

自1954年在美國首次出版以來,《偏見的本質》就一直是這個領域奠基性的權威著作,即使是數十年後的今天,雖然關於偏見的細化研究比起當時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但奧爾波特這本經典著作仍然不減其魅力,始終是所有社會心理學研究者的案頭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戈登•奧爾波特(1897—1967),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社會促進”(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當選爲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譯者簡介

凌晨,計算機工程博士,忠實的社會心理學愛好者。譯有《白日午夜:掙扎在兩個世界縫隙之中的日裔美國家庭》《波普藝術》。


精彩短評:

#  出版時間原因材料會較爲陳舊,但依然對當下很有意義,案例集中在反猶與排斥黑人上,社會學上的討論深度是充分的。數據分析以簡單的描述性分析爲主。分類的泛化、內羣體成員身份、習得偏見、不斷的社會學習加固偏見,從認知、精神動力學角度來認識偏見。偏見對受害者的傷害是廣泛深遠的,它使得受害人自我憎恨、過度警惕、更難適應生活。無論是種族偏見還是性別偏見,偏見都在於剝削。

#  正如中文版序所寫的,這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著作——它會讓讀者驚歎,因爲它顯得如此“及時”,儘管距離它出版已經有六十餘年。戈登·奧爾波特對偏見(prejudice)的研究上承二戰時期哈佛輝煌的社會心理學傳統,下接持續二十年的民權運動,奠定戰後社會心理學的學科傳統與院外左派抗爭實踐的理論依據。奧爾波特結合心理學實驗、社會觀察、訪談材料乃至文學敘述以分析偏見的本質,通俗易懂,清晰曉暢,其結論的雄辯程度和超前的預見性已經被歷史反覆證明。終章所表之擔憂至今仍懸置:“人們朝向寬容態度的轉化進程是否會持續下去,還是會發生致命的倒退。全世界都在觀察民主理想在人類關係中是否可行。公民是否可以通過學習尋求自身的福祉與成長,而非犧牲同胞的利益,或隨波逐流?”人類的歷史、現時與未來已皆收其中。

#  有些人有時會採取侵略性的方式應對挫敗感,他們持有外罰型的態度,並將導致挫敗感的責任歸咎於外在條件;而有些人忽略導致挫敗感的真正原因,並將其錯置到其他的對象之上,尤其是能夠被當作替罪羊的外部羣體。這一過程是普遍的,但並非會發生在所有人身上。一個人是否會採取這種應對挫敗感的方式,取決於自身的內在氣質,在應對挫敗感中所建立的習慣,以及當下(比如今天和每天的豆瓣)所普遍流行應對方式。人們可以反對某種邪惡的品質——然而只有當他們認爲這些品質都在別人而非自己身上的時候,才能心安理得地這樣做。直接投射是通過將情緒、動機、行爲歸因於另一個人(或羣體)以化解自身衝突的手段,而這些元素本屬於自身,而非歸咎對象。道德主義只是形式上的循規蹈矩;而無法改善內在衝突。道德主義生活中充滿緊張、強迫性和投射,不是真正的道德

#  如果新的事實依據和我們先前的信念相符,我們會選擇性地其人分類標籤之下。如果我們發現一個蘇格蘭人很吝嗇,就會感到高興,因爲他證明了我們的預斷。有機會說出“我早就告訴過你”,是多麼讓人開心啊。但如果事實依據與我們的預斷相悖,我們則更傾向於牴觸並抗拒。 種常見的心理機制,可以讓人面對與觀念相悖的事實依據,還依舊堅持之前的觀念。這種機制叫作“允許特例的出現”。“的確有一部分黑人是很好的,但是…”或者“我的一些好朋友就是猶太人,但是……這是一種令人放鬆戒備的機制。通過別除一些正面個例,偏見持有者得以保留其對此類別之下其他事例的負面態度。簡而言之,與之相悖的事實並沒能改變錯誤的泛化,它儘管被認可,但卻在分類過程中被排除在外。 讓我們稱這種機制爲“二次防禦”(re- fencing)。當現實與大腦中的分類不相符時,眼前的事實被當作例外得到承認,而分類本身則迅速被再次封閉起來,防止它被危險地暴露在外。 在許多關於黑人的討論中,都存在一個有趣的“二次防禦”案例。當一位對黑人持有強烈偏見的人,在面對有利於黑人的事實依據時,他往往會脫口而出那個著名的婚姻問題:“你想要你的姐妹和黑人結婚嗎?這是一次狡猾的二次防禦。一且對方回答“不”,或在回答中有所猶豫,偏見的持有者就會說,“看到了吧,黑人和我們就是不一樣的,有些事對黑人來說是不可能的”,或者,“我說得沒錯吧 黑人的本性中就是有那麼些讓人厭惡的東西”

引自 第2章 預先判斷是一種常態

#  輕微的敵意往往表現爲插科打諢。一些玩笑話所隱含的偏見是如此隱晦,以至於我們將其與朋友間的幽默逗趣混爲一談。但是,即使這些笑話貌似很友善,它們有時候卻掩蓋了真正的敵意,成了一種貶低外羣體、拔高所屬羣體的方式,是意圖證明外羣體比自己所屬的集體更劣等的論據。

引自 第一部分 偏向性思維



關注朋朋不迷路,發送簡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書單 信息,點擊簡書個人主頁查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