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總是斷更


在簡書上經常看到類似的文章:斷更了,很懊惱後悔。然後,再信誓旦旦地開始,不久又斷更了,然後又後悔……,週而復始,倍受折磨。

參加日更活動,一旦斷更,的確使人難受。因爲,它是對以前的努力是一個全盤否定。越是堅持的日子久,否定的就越殘酷。

這就像參加馬拉松比賽,跑個幾公里退出,還不覺遺憾,一旦跑到三十多公里,堅持不下去退出比賽,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最使人懊惱。當然,這個例子並不恰當,僅僅是對日更天數而言的。

按說,每天一百字,對任何人來說,並不是多麼困難的事,那爲什麼總是反覆斷更哪?這可能和常常困擾人們的拖延症有關。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如何用福格行爲模型治療拖延症》。這個行爲模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布萊恩·福格提出來的,所以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簡單來說,福格行爲模型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行爲=動機+能力+觸發。

這個公式揭示了人的行爲的底層邏輯。從這個公式中你就可以看出,人的行爲背後有三大要素:一個是動機,也就是做這件事的理由或目的;一個是能力,你得有能力完成這個行爲纔行;還有一個是觸發,也就是在某個時刻促使人們採取行動的信號。

任何人要想完成特定的行爲,“動機”、“能力”、“觸發”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那麼,堅持寫作訓練,完成日更,同樣遵循這個邏輯。我們總是斷更,肯定是這三個環節中某些環節出了問題。

首先是動機,我們要不斷強化自己的動機

我們參加日更的動機是什麼?也許是源於對文字的熱愛,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也許是希望通過寫作,獲得經濟收益和名利;或許是希望幫助啓迪他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些動機都很好,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強化這種動機。可以想象這些動機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想得越細緻,你的動機就會越明確,也就會感到越興奮,動力越足。

其次是能力,我們要爲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定位。

我前邊說過,每天寫一百字,對於願意主動來到簡書寫作的人,應該不是難事,只是水平不同罷了。那麼,爲什麼有人寫着寫着就覺得才思枯竭,寫不下去了哪。

很多時候是對自己的要求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總想一開始就寫的言之有物、文采飛揚、廣受關注、閱讀量飆升。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要看了名家大咖的文章就自慚形穢、灰心喪氣,其實他們也經歷過多年磨礪的過程。我們只需和自己比,寫什麼並不重要,寫的好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寫下去。把一百字作爲基準線,寫着寫着質和量就會不斷提高。不斷地寫,也自然會倒逼着你不斷輸入,形成良性反饋。

再者,形成自己的觸發機制。

也就是我們常用的好習慣的養成機制。定時、定點、定量觸發,形成條件反射。這就像長年堅持晨練的人,到點就睡不着,不去鍛鍊就渾身難受。

有時早上醒來,發現一些簡友每天6點就完成日更了,十分傾佩。這應該就是每天醒來第一件事的觸發機制在起作用。

其實,業餘學寫作的人,時間精力的確有限,東跑西顛一天,身心俱疲,往往就會有打退堂鼓的小心思。如果每天利用早上10分鐘,好孬先寫100字,可大大緩解一天的焦慮。

我認爲堅持日更不單單是學習寫作這點意義,它會全方位地塑造我們的意志品質。

有時不要希望堅持一定會成功,只是檢驗一下堅持到底是什麼結果就可以了。

這句話是寫給我自己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