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佛國與戰國

公元前323年6月,所向披靡的亞歷山大帝在巴比倫駕崩後,對南亞次大陸的希臘化戛然而止,印度開始進入孔雀王朝統治。公元前261年,爲完成統一大業,阿育王派兵進攻並佔領地處現孟加拉灣的羯陵伽國。阿育王面對戰爭中生靈遭受的塗炭,內心懊悔不已。他陷入深深的自責,隨後將羯陵伽國的慘狀與自己無盡的悔恨記錄在石柱上,得出結論:真正的征服是虔誠的征服!

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皈依佛教,以王朝的物質資源、行政力量大力扶持佛教事業,並以國王加僧侶的身份爲臣民樹立榜樣,致力於構建一個人間正法佛國,即:借己之力淨化自我,只有自己可以實現救贖,只有自己,別無他人,凡事須親身實行,佛祖只指明方向!從此,信衆散發鋪地,聖潔佛印,修今生求來世!

公元前260年,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包圍趙括率領的趙國軍隊。趙括被圍困四十餘日,被迫率衆突圍,結果被秦軍射殺。四十萬趙軍投降了秦軍,爲削弱趙國軍力,除將老弱者二百四十人放歸外,其餘趙軍降卒被全部坑殺,場面極其慘烈,用累累白骨演繹范雎對秦昭王建議:王不如遠交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也!公元前221年,秦攻破齊國,齊王亡,秦以十多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從此,國家制土分民,建立起五口百畝之家的以個體家庭爲核心的小農經濟,面朝黃土背朝天,一代又一代地在未知生焉知死中繁衍生息……

尼采說過,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不是一個目標,人類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是過渡、是沒落。如果戰國的戰爭只是手段,那麼佛國的虔誠就是目標嗎?可是幾千年過去了,我們人類不還依然行走在目標的旅途上呢?

我想起尼采在《查拉圖斯特如是說》所鼓吹的觀點,大自然不喜歡平等,它喜歡個體間、階級間、物種間的差異,生命便是一種剝削,它終究都將依賴別的生命而生存,大魚喫小魚,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生命如此短促,彼岸依然遙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