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劉德華秀腹肌,食譜罕見公開:真正的自律,從來不靠硬撐

電影《拆彈專家2》上映後,劉德華又掀起了一波熱度。

劉德華的動作戲多,體力挑戰大,但他仍堅持親自上陣所有動作鏡頭。

而且完成質量極高,武打戲一氣呵成、力度到位,身手矯健地讓人不敢相信他已經59歲。

身材更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完美,記得有次採訪,有網友問“電影裏劉德華的斷腿效果是怎麼拍出來的,真的斷腿了嗎?”

劉德華大笑迴應:“真的砍了,然後接上了。”

接着,就當場把腿掰高到頭部以上,還靈活地動了動腳踝。

韌帶的靈活度,簡直讓人歎爲觀止。

衆所周知,柔韌度是一個必須長期鍛鍊,才能保持的東西。劉德華擡起的這一腳,展示的是好身材,更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力。

劉德華身上一直有個“傳說”:出道30多年,體重保持在63公斤,從未變過。

真假不知,但外表來看,劉德華的好身材確實一直在線,幾十年未變。

那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之前的採訪中,劉德華公開過日常食譜,“一日三餐都喫穀類雜糧、原味乳酪和白煮雞肉”。

爲了保持身材,這樣單一的食譜,他已經維持好多年。

除了“管住嘴”,當然少不了“邁開腿”,健身是他每日必做清單的第一位。

主持人問劉德華:“你這樣,不會膩嗎?”

他表示:“不會膩,膩的時候,就拉起衣服看看腹肌。”

控制飲食、保持鍛鍊,說起來容易,難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偶像、明星,一到中年就發福,一胖就再也回不去?

不客氣地說,如今內娛的年輕明星,身材拼得過劉德華的恐怕不足10%。

普通人無須那麼嚴格的身材管理,但不可否認,自律和不自律,往往過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長期以來,自律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人們追逐自律,但真正長期自律的人寥寥無幾。

其中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因爲很多人過分迷戀意志力,想靠硬撐養成習慣,形成自律。

但意志力是個有限的資源,耗盡後就會有反噬,就像拉一根橡皮筋,越使勁,回彈的力量也就越大。

因此,你越“自虐”,結果可能越差。

今天分享5個自律相關概念,讓你擺脫自制力魔咒,更快更好更久地保持自律習慣。

01

掌握改變公式

有一個改變公式是:不滿(D) * 願景(V) * 下一步行動(F) > 阻力(R)

也就是說,只有D、V、F的乘積大於阻力,改變纔會發生。

讓改變事半功倍,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

保持適度不滿足

美學家蔣勳觀察到,喬布斯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後,眼神有了鮮明的改變。

後來,喬布斯才做出了一系列改變世界的創舉。

類似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是因爲憂患中更能夠保持不滿感,而安樂中更容易陷入舒適區無法自拔。

保持適度的不滿足,才能爲我們的改變,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細分下一步目標

改變需要耗費我們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夠拆解出細分、可執行的下一步目標,每天都知道要努力完成多少,我們就可以增強控制感。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把精力放在刀刃上,而不是任憑本可避免的壓力應激,過多地消耗我們身心能量。

梳理可能的障礙

不少人在改變時,會重點考慮公式的左邊。

例如,不少人看了雞血文章,心頭震動,告訴自己“再也不能這樣溫水煮青蛙了,我要早起、鍛鍊、學習、練習”。

但很快,一兩週後就打回原形。原因就在於,對於阻力估計不足,應對失當。

真正要產生改變,更爲關鍵的是動力要大於阻力

總之,想要改變可以提升動力,也可以降低阻力,最好雙管齊下,使得動力大於阻力,促進改變產生。

即便改變效果不明顯也沒關係,只要正向效果持續累積,量變就會引起質變。

02

巧用路徑依賴

你是否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

電腦鍵盤上26個字母的排序,是否經過某種嚴謹、科學的論證?

比如,這種排序比較符合手指靈活運用的生理規律,又或者與英文字母的使用頻率有關?

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並非如此。

早期的鍵盤是機械式的,因爲“Q、W、A、S”這幾個鍵很容易壞,爲了便於修理,人們便把它設置到了鍵盤左上角的位置,這與手指的生理運動規律,以及英文字母的使用頻率,完全沒有關係。

於是,在電子化鍵盤問世的時候,就有人對這一問題提出瞭解決方案。

新的排序方案,結合了英文字母的使用頻率,以及手指的生理運動規律,可以使人們的打字效率提高近30%。

於是,有關組織和機構很快便接受了這一科學建議,開始普及推廣新的鍵盤。

結果卻出人意料,儘管人們知道重新排序後的鍵盤有諸多好處,卻沒有人願意接受它,因爲人們已經習慣了鍵盤原來的排序方式,不願意再改變自己的習慣。

如果全世界的人,要適應新鍵盤,這是巨大的轉換成本。

兩害擇其輕,於是,這個並不科學的字母排序,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謂路徑依賴,指的是事務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路徑依賴就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輕易走出。它本身是中性的,壞習慣會路徑依賴,好習慣也是如此。

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始時必須謹慎選擇,“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如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只有走入好的路徑,纔會起到正反饋的作用,最終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而進入良性循環。

一旦上了軌道,就如同培養了習慣那樣,大幅減少資源消耗,很容易堅持,即便想放棄,還不容易做到。

03

培養微習慣

作者斯蒂芬·蓋斯和多數人一樣,喜歡舒服、逃避改變。

從高中開始,蓋斯就一直想把鍛鍊變成習慣,每天鍛鍊30分鐘,也付出不少努力,但10年過去都沒有堅持下來。

偶爾鬥志大爆發,他也只能堅持兩週,最終因爲各種原因放棄,有時連原因都沒有,就直接放棄。

在沮喪之後,他想,不要30分鐘了,就做一個俯臥撐吧。

於是,他趴在地上做了1個俯臥撐,可是,既然都已經擺好姿勢了,索性多做了幾個吧。緊接着,他又打算再挑戰1個引體向上……

從那天起,他開始繼續使用相同的策略:每次設立的目標都儘可能小,這樣容易堅持。

設立微型目標:完成了,再來1個……

逐漸地,他把一個俯臥撐,變成了看似不可能的30分鐘鍛鍊,寫下了《挑戰1個俯臥撐》。

兩年後,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

這就是微習慣,即一種數量或質量上顯著降低標準、近乎微不足道的習慣

習慣再微小,也還是習慣。

雖然每天只做1個俯臥撐,看1頁書或者寫50個字,但是每天都做,具有重複性。

同時,做這些的時候,是在無意識中,就好像每天刷牙一樣,不用打任何雞血,不用調動額外的意志力,做起來不費吹灰之力。

久而久之,這些行爲就容易堅持下來。

04

警惕虛假疲勞

我們跑步跑一段時間,心跳加快,兩腿發酸,覺得很累,腦海裏一直迴響着一個聲音“不行了,停下吧”,很想就此停下來。

但如果忍一忍,咬咬牙,調整呼吸,減慢一些速度,但不停下來,而是繼續往前跑,那麼,疲勞的感覺並不會加重。不知不覺,我們又往前跑了很長一段路,堅持到了終點。

之所以說是虛假疲勞,指的是:這不是真正的疲勞,並不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能力。

虛假疲勞,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帶來的,它是一種自我保護。大腦希望我們,停留在低能量消耗的舒適區。

只是這種自我保護,是過度的自我保護,如果偏信大腦本能發出的信號,我們就很難突破舒適區。

因爲大腦發信號的時機,通常都會提前。也就是說,在真正的疲勞來臨之前,先讓我們感到虛假疲勞。

比如說,如果專注、堅持,你可能讀1個小時比較堅硬的書籍,讀完後覺得精疲力盡,大腦被掏空。

但當你讀了30分鐘時,虛假疲勞的信號,就已經釋放得足夠充分。例如,你可能已經覺得精力不濟,有拋開書、停下來休息的衝動。

極端的情況是,如果一感到虛假疲勞就停止,那可能永遠都不會有進步。

比如說,有些人簡單應付工作之後,“喫飽就玩,玩累就睡,睡夠就喫”,不運動、不學習。

這的確是很舒適,但時間一久,只會留下走樣的身材、貧乏的大腦和單薄的能力。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要分辨出,什麼是虛假疲勞,什麼是真正疲勞。

如果有一點不舒適,就開始打退堂鼓,那麼,這個人就無法提升能力,做出有價值成果。

05

防止過度自律

有研究團隊做過一項調查,採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多年校友,讓他們回憶學生時期假期經歷,再談談對當下生活感受。

讓人意外的是,接受採訪哥大校友並沒有很多人對畢業後成績感到驕傲,卻有不少人後悔大學假期都在學習,沒有出去多玩玩、多走走。

這些校友最大願望是,自己在當學生時,少一點自律,多感受生活,而不是再自律些,取得更大進步。

所謂過度自律,指的就是超過限度的自律

防止過度自律,首先要明白自律是達成目標手段,本身並不是目標。這包含三方面涵義:

明確目標

自律只是工具手段,我們不能爲自律而自律,而是先要明確自身目標。

例如,有些人用早起打卡來自律,但打卡僅僅是形式。

我們首先要明確早起要做什麼,否則如果只是跟風打卡,那是“他律”,只是純粹自我損耗,而不是自我控制。

審慎運用

明確目標後,我們接着要思考,在什麼時候、什麼情境下動用自律;如非必要,不用自律,因爲使用自律,要消耗資源。

比如固定穿着、習慣做法等,都不需要或者很少動用自律。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意志等認知資源節約下來,去做最有價值、最有挑戰決策和行動。

評估產出

就好像購物需要評估產出和性價比,使用自律也要評估過度自律值不值。

例如,在工作中我們適度自律、做好期望管理,比起過度自律、增大對方不切實際期望值,對雙方都更好。

我們可以降低負荷,對方可以減少反噬。畢竟,壓抑過久,我們難免消極對抗或者直接爆發。

在自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調用元認知評估自身自律程度、壓力水平等狀態,如果發現較爲勉強,往往是過度自律信號,就要注意調整。

學會什麼時候不使用自律,尤其是過度自律,才能讓我們更快接近預期目標,並降低撿芝麻丟西瓜概率。

衆所周知,村上春樹是一個高度自律者。30多年,堅持每天跑步一小時,從不懈怠。

可被人誇讚“意志超人”的他,曾經也覺得堅持太難了。

爲此,村上找到一位從未落下過一天的訓練專業長跑隊員,向他請教自律祕訣。

結果,那人很直接地告訴村上,其實爲了謀生只是不得不跑啊。

這時,村上春樹突然意識到,個人的動機到底有多重要。

於是,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跑步的目的——堅持跑步,可以幫他保持健康和體力,而這是實現寫作夢想的必要條件。

懷着這樣強烈的信念,他才最終將跑步變成了自己戒不掉的習慣。

很多人追求自律,卻沒真正問過自己,我到底想通過自律得到什麼?

每一個極致自律的行爲後面,往往都有着強烈的內在動機。

所以,如果你想達成自律,不妨先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

與君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