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衚衕,有別致的魅力,在那裏你才能真正地瞭解北京

林徽因曾說:"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爲城中住着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爲城裏的一道生動風景,爲一段青梅往事,爲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爲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北京這個城市會和我有什麼鏈接,直到兒子考上北京的大學,我僅僅去了一次,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北京。

2018年春天,我們一家去北京看望兒子,兒子學業繁忙,我們幾人閒逛到了後海附近,衚衕裏的小小四合院,門口坐着的幾位老人,一邊曬着暖融融的太陽,一邊聊天,讓我瞬間回憶起了童年在故鄉的衚衕中成長的經歷。

我看到的僅僅是北京胡同中的一角,北京的衚衕代表着北京文化,走近它,才能對北京有更多的瞭解,而這本《衚衕的故事》對我們瞭解北京不啻爲一個最佳選擇。

《衚衕的故事》精選了四十餘位著名作家包括冰心、季羨林、史鐵生、汪曾祺、王蒙、蕭乾等等關於北京胡同的文章,他們或長期居住,或只是短暫停留,因居住時間長短、居住經歷的不同,他們對衚衕有着不同的看法與感情,每篇文章都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講述北京的衚衕生活。

名作家與衚衕的感情

在林海音的筆下,老北京是小小的四合院,有冬陽下的駱駝隊,有緩慢悅耳的駝鈴聲;老舍先生的筆下,老北京是祥子拉着人力車,在爲生計奔波;史鐵生的書中,地壇情節融入了他的血液,進入了他的生命,貫穿了他起起落落的整個人生……

在《衚衕的故事》中,季羨林先生六十年前去北京考大學時,住的公寓裏,臭蟲頗多,他把臭蟲形容爲"空降部隊"

衚衕裏有煙火氣,一家小小的理髮館,在唐達成看來,那不僅僅是理髮店,更是如入夢境,一個溫馨的小屋;在李納筆下,母親一入住衚衕,竟如魚得水,日子過得揮灑自如、多姿多彩,鄰里間深厚的友誼、紅紅火火的日子,一下就趕走了初到本地的尷尬。

這些煙火氣的生活也令我想起了小時候住在平房院裏的生活,那時誰家做了好喫的,必然會給鄰居端上一碗,或是餃子、或是油糕、或是一晚熱騰騰剛出鍋的麪條,那種日子,想起來都覺得美好,喫着鄰居送來的飯菜,格外的香。

北京的衚衕,名字各異

北京的衚衕,名字有些是依據某種行業特徵取得,譬如:手帕衚衕(專賣手絹的地方)、頭髮衚衕(買頭髮的地方);有些是依據名人名字取得,譬如:石老孃衚衕、無量大人衚衕;有些簡單機械,譬如:東四八條、東四十二條;還有的形象生動,如柺棒衚衕、羊腸衚衕……

書中提到的最多的就是百花衚衕,汪曾祺先生戲謔地說:"齊白石曾經住過的是百花深處,其實這裏並沒有花,一進衚衕就是廁所。"

小羊宜賓衚衕,原名叫"小羊尾巴",高義伯衚衕原先叫“狗尾巴衚衕”,時刻亮衚衕,原名叫“屎殼郎衚衕”,正如徐懷中所言"北京的二胡同取名實在氣象萬千,無不包容"。

正是這別樣的衚衕文化,構成了北京的文化,每個衚衕都有自己的故事,裏面有傳奇、有趣聞、有典故、有生活的印記。

衚衕的小喫,饞人

李谷一有一首歌《前門大碗茶》,創作背景就來源於在北京前門火車站喝的大碗茶。

我爺爺小的時候 常在這裏玩耍······喫一串兒冰糖葫蘆就算過節他一日那三餐,窩頭鹹菜麼就着一口大碗兒茶 ·····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爲天",中國人愛喫是衆所周知的,出門七件事"茶米油鹽姜醋茶",哪一項不和喫有關呢?

在四合院裏,就能聽見衚衕裏的叫賣聲,有驢肉、王致和的臭豆腐,汪先生就是在叫賣聲中沉沉睡去,夢中和臭蟲搏鬥,如此境遇,被汪先生寫的如此有趣。

衚衕裏有"硬麪餑餑、豌豆黃、驢打滾、羊頭肉、花生柿子……",說到這裏我都流口水了,去北京時,我專門去護國寺買了小喫:豆麪糕,果料年糕等,喫得心滿意足。

蕭乾形容北京胡同的小喫,四季各有特色,"春天蛤蟆骨朵兒大田螺獅,夏天蓮蓬藕和小涼粉,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噴噴黏糊糊,冬天烤白薯真熱乎"。

衚衕裏從早到晚,從春到冬,都是一闕動人的交響樂,賣菜的、理髮的、賣針線的,只要你想買,沒有買不到的。

下次去北京,我決定帶上這本書,去尋訪這些古老的衚衕,看看馮牧先生住過的西城豐盛衚衕,在這裏他開始懂得世事和做人的道理;看看王蒙曾經住過的小絨線衚衕,被他形容爲"東口是褲襠裏放屁兩岔裏走,一頭伸入報子衚衕,一頭伸進帥府衚衕";剪子巷是冰心靈魂深處永久的家,是她魂牽夢繞的地方;再參觀一下誕生過北京著名作家老舍的小羊圈衚衕,那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讓我們循着這些衚衕,去北京的衚衕一探究竟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