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真的沒用嗎?

前言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黃景仁的七律《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泣,泥絮招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庭堅的後人黃景仁

黃景仁(1749年-1783年)是蘇門學士黃庭堅的後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人。

黃景仁四歲成爲孤兒,家境清貧,但是天資聰穎,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僅17歲的黃景仁爲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年僅34歲。

他的作品就如這首《雜感》一樣,總有一種無法掩飾的悲劇色彩。

黃景仁一生潦倒,充滿悲哀和困頓,同時,他的個性倔強,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正如這首詩中所寫: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其看人有青眼有白眼之別:

籍又能爲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常言“禮豈爲我設耶?”時有喪母,嵇喜來吊,阮作白眼,喜不懌而去;喜弟康聞之,乃備酒挾琴造焉,阮大悅,遂見青眼。《晉書·阮籍傳》

對於瞧不上的人,阮籍用白眼看人,對於自己欣賞的人,阮籍青眼有加。

黃景仁在《雜感》中說,相互欣賞的知音不多,十個倒有九個白眼相看,然後嘆息說,百無一用的,就是我這樣的讀書人呀。

爲什麼這樣說呢,黃景仁還是爲自己的際遇而感慨:仙佛茫茫兩未成。無論做什麼都沒有成功之處,因此也只好“獨夜不平鳴”了。

朝詩人方岳在《別子才司令》中寫過:“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可以看作是黃景仁這首詩的一種解讀吧。

書生真得沒有用嗎?

雖然黃景仁之中充滿了不平和憤慨。

作詩填詞,寫樂事難,寫哀事容易,更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量詩人寫自己的懷才不遇。

但是在古代,幾乎只有讀書纔有出路,怎麼能說書生無用呢?詩人的話不要當真。

俗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歷史上,因爲科舉的選拔制度,打破了舊有的門閥制度,因此不讀書的人,幾乎沒有上升的通道。

即使是尚武的英雄人物,也有不少讀書人。例如南宋詞人辛棄疾,即是一名勇猛的武將,可以獨闖敵營擒賊。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其詩詞文章千古流傳。其《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記錄了自己當年叱垞疆場的威武: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而帶領南宋軍隊贏得采石磯大捷的將領卻是一個書生虞允文,一戰擊潰金主完顏亮南下的大軍,取得了南宋罕見的一場大勝。

唐朝時的大書法家顏真卿,在安史之亂時親率義軍對抗叛軍。興元元年(784年),顏真卿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雖然被縊殺,卻至死不屈。

同時期的名將張巡,以寡敵衆,死守睢陽,保證了唐軍的軍需供應線,成爲了整個戰局的勝負手。張巡也是一位書生,在唐玄宗開元末年進士及第。

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張巡作詩《聞笛》:

岧嶢試一臨,虜騎附城陰。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門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聲。

明末清初時,有一批讀書人引領的抗清志士。其中陳子龍、夏完淳師徒二人,都是讀書人, 時勢造英雄,二人投筆從戎爲抗清事業獻出了生命。

夏完淳14歲從軍征戰抗清,犧牲時年僅17歲,其《別雲間》詩云: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結束語

十有九人堪白眼,有點孤芳自賞之意。百無一用是書生,也只是一句牢騷話而已。真正成大事者,大多數還是讀書人。只不過,很多讀書人的書生氣,被其豐功偉業所掩蓋,例如這首詩的作者: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百無一用是書生,只不過是一時遭遇而生出的感慨。事業成功的書生,口中所說的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老街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