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珍惜溫暖長情的陪伴,接受突如其來的離別

                                01

        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透過《我們仨》,回憶了一個溫暖簡單的家庭60餘載平平淡淡、相守相助的點滴故事,寫盡了對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深切綿長的懷念與哀思。

        再度《我們仨》,感動之餘,對楊絳先生的文字依舊喜愛。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內心綻放出的血泡像一隻又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等表現形式將面對親人離世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細節濾去,隱忍剋制、哀而不傷。而對與錢鍾書赴英國、巴黎求學、女兒降臨等點滴生活的回憶,樸實的文筆中溢滿了感動和溫暖。

                                02

        家,簡單的一個字,卻能引發我們無數人的情感共鳴。

        家是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最初的記憶,也是漂泊他鄉最終的歸宿。家是個人通向外面世界的重要紐帶,更是風雨中隨時敞開懷抱可以停靠的港灣。

        離家愈久、年歲愈長,我們對家的思念愈深沉,對家的渴望愈猛烈。

        我們思念兒時母親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我們思念父親嚴厲的責備與背後藏着的深沉的愛,我們渴望倦鳥歸林後般的愜意與溫暖,我們渴望看到家鄉的變化,更渴望看到在家鄉的我們自己。

                                  03

        人生就像電影,有開始,也會有劇終。每個突然離場的瞬間,雖令人惋惜,但要學會接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年少的我們背井離鄉,求學、工作,不知滿足地去追尋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遠方。那時的我們,總以爲親人永遠都會在,陪伴他們以後有的是機會。

        可轉身回頭看看,歲月悄無聲息的爬滿父母的臉龐,留下深深淺淺的皺紋;時間像有千斤重,讓父母的腰背一彎再彎。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每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最後都會離場,包括我們的父母。

        我們喜歡渡過快樂的時光,談論喜慶的消息,但對於生命的離別,我們習慣避而不談、不思。所以生命的離別讓我們措手不及、痛苦萬分。但離別總會到來。

        我們決定不了一個人的出現,也挽留不了一個人的離開。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溫暖長情的陪伴,接受突如其來的離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