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力的價值迴歸——《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閱讀要義之四

陶行知先生提出並終身踐行生活教育,他堅持要培養有生活力的公民。從名稱上可以看出“生活力”緊依“生活教育”那生活之名從何而來?在陶行知的成長中,最初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王陽明,有“心”而到“知”,再到“行”構成了一條完整的價值實現鏈。

生活就是一個個鮮活生命所在的“生命場”。如何在生活中實現“行”的覺知,或者又可以問,如何以無所不在的“行”,完成對生命的成全?即心學的最高目標:實現崇高道德,做一代聖人。

陶行知信服於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論。其核心就在於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學會以“做”爲途徑實現生命的成長,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唯一且不可複製的,“生活力”慢慢成爲陶行知思想的一個關鍵詞。

陶行知對生活力做了具體細分,從5個方面去概括,概括出70種生活力,甚至說重要的總在3000種以上,幾乎包括了各種能力。這個“生活力”正是指學生學會生活,適應生活,創造生活的能力。

學校在如何培養學生生活的問題上,方法論上是“教學做合一”,實踐論上叫“社會及生活”,既是培養生活力的出發點,也是必然的歸宿地。

杜威和陶行知之間的教育,至少有三點無法彌合的巨大差異,首先是教育背景的差異。其次是杜、陶二人的現實出發點不同。第三是對象和領域有別,陶行知的教育哲學形成了鮮明特點,即只認座“做”不認“人”,只憑“實踐”不論“空談”,只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