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刻錄機(113)——冬日碎片系列

冬日碎片(44-46)

44

連着幾日零下幾度的天氣,每日清晨上班經過小區裏小湖的時候,看到的湖面都是凍成了由許多薄薄的鏡子組成的湖面。直到今日,溫度才漸漸回升,湖面又重新回到如同一整塊鏡子般平靜,今晚回來經過小湖時又見到了這番景象。

不過,終歸還是進入到了深冬。湖面已下降了很多,整個湖看起來也顯得蕭條,枯澀。岸邊大塊大塊的鵝卵石露出水面,而平日裏在水中游弋的魚兒也已不見了蹤影,估摸着是躲進湖中央水深的區域去了。

冬始終都是個蕭條的季節,連這幽靜美麗的小湖也不例外!


45

《追憶似水年華》已經讀完。花了快三個月的業餘時間,總共花了八十二個半小時,平均每天將近一個小時。

本想寫個長一點的讀後感,可當真正要動筆的時候卻又發現無從下手。突然之間覺得獨屬於自己的時間是那麼的難能可貴,當然,不單單是獨自時光的問題,自己的寫作才能也是一方面。還是以碎片的形式寫一點感想吧!

其實,這部超級回憶錄式的小說寫到最後真的有些讓人琢磨不透到底是寫作者自己還是在寫小說的主人公。特別是寫到馬塞爾(小說主人公)面對自己即將死亡時的憂慮,在懷疑自己完成今晚的寫作後能不能熬過下一個晚上的寫作那種心境。我想,最好的理解可能是小說最後的結尾部分應該是現實與小說的相互穿插吧!小說中的馬塞爾已經病入膏肓,而現實中的馬塞爾可能也是餘日不多。

當我讀完整部小說,從那面鏡子的似的故事中走出來的時候,小說留給我長長遐思只有一個:那就時光永不停止的流逝!正如作者在小說中所說,這個世界不存在永恆的人物,也不存在永恆的作品,如作者所說的話是:就算作品也頂多不過是百年。也許作者這點可能錯了,我覺得他的作品應該不止百年,而他的名字也應伴隨這部作品而流傳不止於百年。但是有一點我相信,那就是確實不存在於永恆,而他的作品也將隨着時間流逝而終有一日被人遺忘。也許幾百年,也許更久,但終歸會有這麼一天。這點,我們得承認!


46

喜馬拉雅還在繼續聽,這幾日開始在聽《西藏生死書》。這部書在多年前讀過,但到現在爲止已然忘記了,全然不記得書中所講的什麼內容。這幾日聽了前面兩章,一直有個先入爲主的意念,那就是如若你想真正的感受這本的魅力,那麼你最好是能夠讓自己相信生命能夠輪迴,相信我們是有着前世今生來世的。否則,你如果只在現代人的強烈邏輯理性的思維中讀這部參悟生與死的書,那麼這部書是無法融入進你的血液靈魂的,它最多隻能成爲你緩解生活壓力,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暫時放鬆的一個歸宿地,當書一讀完,用不了多久,什麼也將無從改變。

不過,雖然纔剛開始聽這部書,但是也是頗有啓發的。第一,科學高度發達,相信理性不相信來世的我們是一羣急功近利的我們,是浮躁暴力的我們。正如書中所說,現代的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着地球,破壞生態環境,只從短暫的目光中以獲得最大利益爲一切出發點。因爲人們相信死亡便是生命的毀滅,就是以後一切再與我無關,人們沒有任何的信仰,所以人們不顧一切地追求利益與享受。而如若我們相信生死輪迴,那麼你還會這樣不顧一切地追求利益嗎?還會不管後代如何嗎?我想不會的,因爲這就會涉及到將來輪迴之後的你。第二,作者說的這個世界上覺得大多數在面臨死亡時都是無法做到平靜的,他們害怕死亡,他們掙扎,他們恐懼。但是從《西藏生死書》中他所描述的兩個人的死亡平靜來看,是有人能夠做到以絕對的平靜來面對死亡的。他們把死看做生命的一部分,他們是真正平靜的接受了死亡的降臨,只是這樣的人實在太少,在這世界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因爲這樣的人不但需要極高的修爲,更要能有看過世間繁雜之後依舊深信不變的宗教信仰。因而,書中有一個觀點:人是需要練習面對死亡的。這需要我們長期的修行,特別是精神上的。雖然作爲一個業主文學愛好者,我也有着不少時間思索關於生死的時候,也從不少作品中感悟過不同人對於生與死的理解。但此刻,而於我來講,《西藏生死書》於我來講最大可能也只是在尋找精神靈魂過程一個短暫的安居地,因爲我的修爲還遠遠不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