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學”之我見

從“沂蒙精神”延伸到“沂蒙文學”的探討,其內涵大致應該是“革命老區”的,“紅色”的,“軍民魚水情”的,“艱苦奮鬥”的,“爲人民大衆”的,“農村”的,“山鄉特色”的……等等。中國是農業大國,沂蒙地區有一定代表性。“沂蒙”號稱“小延安”,是中國革命戰爭的“小搖籃”。以上方方面面,從文學創作題材上對“沂蒙文學”有了一定的限制性。

以下情況出現了麻煩:

“沂蒙人”創作的文學。有文章把王鼎鈞也列入“沂蒙文學”了,此大謬矣!王鼎鈞先生在戰爭年代即離開大陸,在臺灣,在美國寫了大量懷鄉的文學作品。他是一位立足人性發掘的“純文學作家”,不能用“沂蒙精神”、“革命老區”、“軍民團結”等理念來“收編”他。另外,非“沂蒙人”茹誌鵑、鄧友梅等作家反倒寫了不少沂蒙特色十分濃郁的作品。而四川人王火在臨沂工作生活多年,已把沂蒙視爲第二故鄉,他的作品有沂蒙題材的也有非沂蒙題材的,但其風格主調卻不是“沂蒙特色”。

(二)出生於沂蒙而走向全國各地的作家詩人,名單能列長長一串,尤其是中青年作家,走到哪在哪安家,不少人早已在血脈精神裏“拔斷了沂蒙根”,思鄉念家是一回事,靈魂骨子裏少有沂蒙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響又是一回事,很難把他們的作品“收編”進沂蒙文學。

(三)出生於沂蒙從來離開本土的作家詩人之創作。我們誰還會否認,現實生活發生瞭如此鉅變,在農村山鄉長大的作家寫出來是一個樣子,在城鎮長大的寫出來又是一個樣子,放在北京都能站住!

說來說去,只有強調“沂蒙文學”的題材限制、風格追求,才能選出“沂蒙文學”的典範作品以昭示後來者。但是也不能唯題材唯風格論,生於沂蒙長在沂蒙,寫出“延安文學”、“鄭州文學”、“海南文學”、“武漢文學”、“長江三峽文學”、“西藏文學”……又有何不可?(順便提示一句,別忘了我們這裏還有一位去西藏而成名的“沂蒙作家”馬麗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