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士/海濱:人際

第三封:關於人際關係
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別人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麼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與人相處的學問裏,首要的便是理性地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人們普遍感到緊張和焦慮,人際關係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究其根源,首先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處理存在問題。有兩種極端:一是過分地低估自身的狀況,陷落在自卑、自責、自棄甚至自虐的泥淖之中;二是過分地高估自身的形勢,沉浸在自戀、自大、自傲甚至目中無人的迷狂之中。這兩種極端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互爲表裏,互爲因果,甚至還出現相互轉換的惡性循環:愈是自卑自責自棄甚至自虐,愈是自戀自大自傲甚至目中無人,最終從根本上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和惡化,出現嚴重的自閉症、社交恐懼症、臆想症、強迫症、迫害狂等心理或精神障礙,值得人們深思。

如何學會客觀地認知自我?這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前提。古人曾經說過:人不患不己知,而患不知己。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古迄今,最難以做到的就是客觀認知自我。蘇子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客觀認知自我,需要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藉助他人或外力獲得對自己的深刻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對自己比較全面準確的評價。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只有客觀地認知自我,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進而超越自我,如此才能悅納自我並激勵自己,最終成就最好的自己。

反求諸己,這既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出發點,也是改善人際關係的最終歸宿地。與其一味抱怨和怪罪他人和外在環境,不如一心向內,改變自己待人處世的方式與角度,提升自己妥善處理人際問題的能力。古代聖者強調從自身出發,正其心,誠其意,格物致知;修其身,齊其家;登堂入室,漸入佳境,方能治國平天下。求人不如求己,求己需知己。己欲知而知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並非內卷而是內修功夫,曾國藩一生致力於內修,一部《挺經》足可見其知己之內功高深,一部《冰鑑》足可見知人之洞燭幽微之明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是從自身下足功夫,令後世仰之彌高,鑽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若從自身出發,穩紮穩打,步步爲營,則可以處理好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